中国经济的新周期悄然而至,面对“工具”爆发、“边界”消失、服务重构,在百余年变迁中的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变革。
街边的早点摊主、穿梭于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漂泊打拼的年轻人、建筑工地的蓝领工人……这些平凡努力的普通人,在为城市增添烟火气的同时,亦构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点亮城市的“星火”,却无法享受到平等、便捷的金融服务。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难以在服务长尾客群过程中,找到一条平衡效益与风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要扭转如是局面,金融改革深化势在必行。
当“互联网+”大潮奔涌而来,市场看到了服务长尾客群的可能性。由此,兼具传统银行金融能力与科技创新文化基因的新型银行被寄予厚望。
历经多载探索与沉淀,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后来者”,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新型银行,最终凭借数字化技术构筑起的“后发优势”实现自身发展进阶。在跑出不一样的“中国速度”同时,亦闯出一条可持续的数字银行发展路径。
沿着它们的发展轨迹,市场得以窥见中国式数字银行的发展雏形和清晰轮廓。但眼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国际同业奋起直追,它们将凭何做到领先全球?
变局已至,创新者横空出世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从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改革发展出一个全新、庞大的金融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庞大的金融体系也迎来了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挑战。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汇丰商学院副院长沈艳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金融的供给不足,在偏远地区、乡村区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很难实现覆盖。同时,大量依然属于银行白户的人群,以及不少有金融需求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均无法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了8.8亿自然人的信息,其中仅3.8亿人有过信贷记录。
这样的局面背后有着现实原因:金融业信奉“二八定律”,20%的客户能带来80%的利润,因此头部20%的高端客户被视作兵家必争之地,剩下80%的客户群体虽然开发潜力巨大,但受制于成本、风险和收益的结构性不对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通常难以惠及。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上述问题更显突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竞逐“互联网+”风口的大潮中,当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聚合用户进而撬动金融领域,凭借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抢夺到不少传统银行的客户资源,并让市场看到服务长尾客群的可行性。
但受限于机制、资金、技术等因素,当时并没有银行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走出服务长尾客群的可持续路径。市场期待能够出现兼顾传统银行金融能力与科技创新文化基因的发展新模式。最终,重任落在具有互联网企业股东背景的民营银行身上。
2014年3月,原银监会发布自担风险民营银行首批试点名单,首批共设立5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由参与设计试点方案的腾讯、阿里巴巴、复星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
根据各自的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其中几家民营银行自成立之初便选择纯互联网运营模式,不开设物理网点。
2014年12月,伴随微众银行的正式成立,国内首家数字银行亦由此诞生。
市场人士认为,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的成立,既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互联网+”风起下的应运而生,亦是它们基于自身实际的审慎选择。而它们之所以能发展起来,除了自身努力,还有赖于中国拥有肥沃的数字银行发展土壤,以及包容性的监管环境。
数字起步,微众科技样本
在中国数字银行的日渐壮大中,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空白得以填补,亦推动银行业数字化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从实践路径看,银行业数字化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其二,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路径,可以将其理解为“数字原住民”。
对于数字银行,行业其实并无统一定义。根据《数字银行(Digital Bank)》一书解释——“数字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否设立分行,其不再依赖于实体分行网点,而是以数字网络作为银行的核心,借助前沿技术为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服务趋向定制化和互动化,银行结构趋向扁平化。”
由于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循,数字银行发展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成立之初,微众银行创始团队便将自身定位于服务实体经济、聚焦普惠金融的互联网银行。有如“微众”二字所蕴含之意,相应的目标客群瞄准了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等长尾客群。
如何在服务长尾客群中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微众银行选择“向科技要答案”。
长期以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着触达范围较窄、成本较高、体验较差和商业上难以持续等问题。其核心原因在科技基础设施方面,能同时满足海量用户、低成本、高可用等“不可能三角”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存在“买不到、买不起”的难点。
考虑到上述情况,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决定在迈出第一步时,便要跳出传统思维,另辟蹊径。
2014年的一个深夜,当马智涛在白纸上勾画出微众银行的“底层总架构”,银行业的技术变革随之迈入新时代。在这张核心系统架构图上,他一反银行常规选择(集中式架构),直接锁定分布式架构。
国内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大都采用基于IOE技术的集中式架构,其由IBM(国际商用机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三者构成。凭借成熟稳定、可用性强等特点,IOE架构成为金融机构的“标配”。
但面对互联网时代业务和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IOE架构的弊端日渐显现:一方面,成本高昂;另一方面,所有基础软件并不公开(除应用程序),面对“黑箱”,银行无法在出现故障时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存在安全隐患。
前者正是微众银行选择分布式架构的现实触发点之一。据马智涛透露,通过分布式架构搭建核心系统,初期资金投入在千万级;但若选择传统IOE架构,所需资金至少翻十倍。“对于一家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银行,数亿级投入肯定是难以承受的。”
基于此背景,叠加银行业信息自主可控要求、数字化转型所需等因素,“去IOE”呼声高涨,并成为行业共识。但囿于技术能力、海量账户迁移难度、安全稳定方面风险等,“去IOE”之路并不容易。
相较而言,微众银行自成立之初便没有历史业务包袱,且具有强劲的科技实力,这就使得其无需经历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起步即数字原生。由此,微众银行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核心系统“去IOE”的银行。
创新“鲶鱼”,普惠金融拓围
反传统银行常道行之的中国首家数字银行,其依“云”而生的路径是否明智,终需接受来自业务侧的验证。
基于普惠金融定位,2015年5月,经过小范围内测后,微众银行推出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无需提交任何纸质资料、无需任何担保与抵质押,用户便可申请到消费贷款。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从申请贷款到额度审批,时长最多不超过8秒。
一时间,那些过去很难在传统金融机构得到平等金融服务的普通人,终于可以获得高效便捷的借款服务。数据显示,目前“微粒贷”客群中约17%的客户为“首贷户”(此前无央行信贷征信记录)。
“微粒贷”逐步发展成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截至2022年末,其已累计服务超6000万借款客户,笔均贷款金额约7600元,约70%的客户单笔借款成本低于100元。
服务小微则是新的故事。金融长尾客群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千万的小微企业,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围绕这个客群的难解之题。
微众银行选择逆难而上,在借鉴了微粒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7年11月推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但显然,“微粒贷”模式并不能简单复刻在小微企业客群,因为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其风险情况更难以掌握。
但依托自身科技能力,微众银行还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截至2022年末,“微业贷”近100%的小微客户为民营企业,企业征信白户占比超50%。同时,超50%的客户单笔借款利息在1000元以内。
另据了解,从企业在“微业贷”提出申请到贷款发放完成,整个流程用时已经达到分钟级;在业务高峰期,“微业贷”可在1分钟内完成200名企业客户的贷款申请处理。
全流程的数字化、便捷高效的贷款体验、持续突破的征信白户、可负担的借款成本……一个个过往不可能实现的数据背后,均有赖于微众银行分布式架构所带来的成本结构等变化。
马智涛表示,近年来,微众银行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持续压降,从2015年的10余元降至如今的2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外同业平均水平。不仅如此,自分布式系统上线以来,实现了24×365无间断运转,实现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8.4亿笔,产品可用率达到99.999%(即一年以内可能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至此,金融科技的“不可能三角”被微众银行率先打破,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在近九载探索中日渐明晰。
“基于数字技术、大科技平台发展起来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一方面能够下沉更多民营经济领域的小微客户,填补服务空白;另一方面,这种原生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创新,为国内银行甚至国有大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的参照。”沈艳表示。
仿佛一条“鲶鱼”,微众银行的数字普惠探索与实践,激活了市场参与者的活力,亦倒逼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提速。当越来越多的银行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扩面提质,微众银行是否会被替代或超越?
“当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得到验证,肯定会面临同业的模仿。坦率说,数字普惠金融这种业务模式并非只有微众银行能做,但我们的优势在于,整个体系从第一天开始,就是为了满足这类业务的需求而搭建,可持续性能够得到保障。”在马智涛看来,微众银行正是依靠这块业务存活下来,这也决定其会有更强的动力去持续优化提升。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进一步指出,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就是希望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这类银行去填补市场空白,从之后的情况来看,它们的确做到了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这两家数字银行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正因如此,即便如今大行下沉加剧,它们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勇立潮头,后发者先至
微众银行总部大楼位于深圳“塞纳河”——大沙河旁边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在总部大楼,有一间神秘的会议室,这是微众银行的总控中心(ECC):其内六块LED显示屏实时更新着经营数据、系统架构情况等;透过环绕周围的玻璃墙,IT工程师的工作情况一览无遗。
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2元,服务超3.7亿个人客户,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8亿笔、数秒级的审批速度……在微众银行ECC内,国内外来访者试图找寻这家数字银行是如何踏上“云端”,运用低成本技术架构撑起巨量长尾客群服务,并跑出不一样的“中国速度”。
显然,勇立创新潮头的中国银行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
今年2月,福布斯发布2023全球区块链50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微众银行上榜;8月,《亚洲银行家》公布全球前十纯数字银行排名,中国的微众银行、苏宁银行、网商银行分列榜单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九位。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微众银行两度蝉联“全球最佳纯数字银行”首位。
而在去年,经过八载数字探索与沉淀,微众银行顺势提出新的发展愿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市场关注,“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
“所谓全球领先,首先意味着这家银行在科技应用、内部经营管理、用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验证和广泛认可;其次,银行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并且有着稳定且能穿越周期的业绩表现;再者,从品牌认知角度,这家银行在市场上应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最后,这家银行的能力或技术能够在非母国市场有所应用和发展,且被认可具有领先性。”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提到,“领先”仍是围绕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来展开。一方面是有领先的数字技术能力,能够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完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数字银行的本质仍是银行,“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是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让企业主体和大众客群无分地域不论贫富都能公平、有尊严地享有金融服务。
“领先的数字银行不能仅仅从盈利、技术、效率等角度去考量,还应以服务实体、服务数字经济生态的发展为依归,从经济、社会等层面实现价值更大化,这才是数字银行的发展核心。”曾刚强调,就这点而言,中国的数字金融服务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当下,站在新的历史时点,对中国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而言,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意味着什么?
“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要求和鞭策。”在顾敏看来,全球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浪潮是从中国开始,这使得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具有先发优势并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但近几年,来自东南亚、南美等地区的数字银行正迅速崛起,在个别领域甚至已经出现反超之势。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中国数字银行的领先优势和影响力保持下去。
以终为始,探路未来
在数字“工具”的持续爆发中,未来银行业将如何衍变?
“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即银行服务无处不在,但绝不在银行).”2018年,有“银行创新教父”之称的布莱特·金(Brett King)在《Bank4.0》一书中如是写道。他预测,未来植入式银行将成为Bank 4.0的最终形态。在这种形态下,银行服务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而银行实现数字化则是达到Bank4.0目标的前提。
鉴以往而知未来。回溯微众银行近九载成长历程,以服务实体、聚焦普惠为本,数字化创新为基,变化正在发生,但也有不变的坚守。
“不变之处在于:第一,专注服务大众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定位始终没变。第二,依然坚持用创造性的科技手段去解决更广泛客群的痛点。第三,发展形态和企业文化没变。前者即依然没有物理网点,主要依托线上化服务模式;后者指尊重人才,激发员工创造力,为其提供足够的发挥平台和发展空间。”顾敏坦言。
就第二个“不变”而言,近年来,依托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即ABCD)等方面的探索和积累,微众银行陆续将ABCD四个领域的核心技术进行开源,把服务从金融延伸至非金融领域,解决大众痛点。
不变之中亦有变。顾敏将微众银行的变化总结为:其一,过往相信通过聚焦少数产品可以实现突围,但随着目标客群需求日趋多元,现在需要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其二,过往发展中过于追求“轻”(如轻资产、轻资本等),现在看来,适当的“重”是必要的。比如资产负债表就需要足够的“重”,这样才能抵御风险。
其三,微众银行一直没有网点,但如今不再去刻意追求完全的自助。基于服务客群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适当的人工服务介入。
最后,过往非常注重标准化的服务,现在则需要适当地平衡标准化与差异化。这也意味着,银行将变得更加智能化。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国内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的数字化探索走在世界前列,通过研究分析其发展脉络中的变与不变,可对未来数字银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九年前,当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新型银行踏上数字普惠探索之路,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开启。“探路者”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金融服务成为人人皆可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留下了浓重一笔,敢为人先地走出一条中国式数字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也为全球视角下的数字银行业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诚然,数字银行发展并无固定标准,探路者的故事亦远未结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跨过新一轮周期调整,迎接中国银行业和微众银行的,都将是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