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道
不只有顶尖科学家和天才少年,上海凭“才智家底”引领产业
2023-09-20 23:11  浏览:5108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我们希望产品明年下半年能实现商业化落地,最先应用在工业制造领域。”

20日上午,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彭志辉在台上分享着公司上个月刚发布的具身机器人样机“远征A1”最新进展时说道。此时距离他们位于上海浦东公司选址落成,仅过去6个月时间。

这个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拥有251万粉丝(稚晖君)、被称为“野生钢铁侠”的原华为天才少年,去年离开华为上海研究所出来创业后,对他们正在做的大模型和机器人结合的具身智能有着明确的目标:奔着商用落地且要把产品目标价控制在20万元人民币以内。

“总的来说,上海这边产业政策支持是非常给力的,智元也有不少上游供应商就是上海本地的企业,新能源板块作为企业未来一个重要的落地场景,上海也很有优势。” 在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上,彭志辉告诉第一财经。

在另一个热门赛道——激光雷达,清华毕业后赴美求学的李一帆,和另外两位在硅谷圣何塞相识的小伙伴回到上海创业,他们一起创办的禾赛科技也成为“国产激光雷达第一股”,登陆纳斯达克。“当时决定回来其实就瞄准了国内自动驾驶的发展机会。”他说。

像彭志辉、李一帆这样的创新人才不在少数,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上海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出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人才专项培育计划,同时上海也在主动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上海人才总量增加了99万,达到675万人。

另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上海地区人才供需数据报告》,在人才储备方面,近三年上海地区人才保有量全国占比第一。2022年,上海人才保有量占比为10.2%,居首位;第二、三位分别是北京(9.18%)、深圳(6.43%)。

“可以快速找到上下游企业”

谈及为何将公司放在上海,与彭志辉一样,多位参加“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的嘉宾提到的关键词是产业环境。

于2014年在美国成立的人工智能制药公司英矽智能,2019年落户上海并组建药物研发团队。该公司创始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扎沃洛科夫(Alex Zhavoronkov)博士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上海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如果想在赛道里做到全球第一,更需要在上海布局,因为这里与波士顿、巴塞尔等其他专注生物医药的地方非常相似。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一个趋势,过去20年中国在生物医药、合同研发外包组织(CRO)、基础建设等领域投资了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特别是CRO,当你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时,就可以委托外包给其他组织。在中国,大多数CRO以及高质量人才都集中在上海,尤其是在浦东张江地区。”在他看来,这种环境也让类似于英矽智能这样的生物技术公司,能在有利的基础设施和政策背景下发展。

禾赛科技CEO李一帆也称,当时选择回国创业除了家国情怀以及看中国内产业发展潜力之外,选择上海最首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供应链的优势。他对记者解释,公司做的产品属于机器人技术和高端制造交叉的范畴,供应链尤其重要,虽然他们只是做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产品——激光雷达,但其实也很复杂,把产品拆开里面有好几百个零件。

“能把这些东西买齐、快速迭代,并且能找到熟悉这些东西的人一起来做研发,其实就远远超越供应链本身了。在中国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与禾赛相关的光电、芯片领域人才储备都很齐全,这非常重要。”李一帆说,除此之外资金支持也不可或缺,像他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早期尤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上海的创业投资环境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作为工业重镇,上海也正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并已发布了未来产业新政、布局新赛道,开放众多新赛道的应用场景,让创新企业找到落脚点。就在今年6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创新创业数字地图1.0”版,围绕“3+6”重点产业体系、“四大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从人物、企业、生态、政策四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和亮点展示。

在20日下午举行的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创投之道主题活动上,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主旨分享时表示,根据《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上海提出围绕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建设15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攻关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等。

“上海将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他说。

还要加强什么?

不只是创业人才,对于聚焦基础研究的创新人才,上海也陆续出台了系列措施。在全国首设“基础研究特区”后,目前该计划第一批试点项目已运行近两年,今年已开始第二批试点。上海市科委此前透露,上海正在研究制定“基础研究特区”2.0版政策,将更加聚焦基础学科和战略性方向,而且不局限于项目经费支持,还将在人才引进、评价考核等方面形成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政策,支持优秀科学家在更好的环境下探索科学前沿,孕育一批重要原创成果。

谈到未来如何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认为,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要通过合作来引领他们。“做科研是做未知的东西,你怎么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怎么知道这个地点挖下去肯定有水,都需要经验,需要通过不同的思维方法来发现未知。”她对记者举例,挖井不是挖一米就能够找到水,你要是1米找不到水是不是还挖10米?但是基础研究要不断的投资、不断投在对的方向,如何知道这个方向?很大程度就是要考虑的问题。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不能有今天把钱投入明天大楼就造起来的心态”。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申恒涛也告诉记者,硅谷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不论是前期对创业公司的投资,还是后期的产品落地等方面,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和提升。”

作为国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上海也拿出了更大力度的举措与行动来引才。

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比如,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励中外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更加开放便利的签证、工作许可、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实施更有吸引力的国内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落户政策,优化居住证(积分)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

在20日的大会开幕式上,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上海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等一批人才政策正式发布,并举行了重大人才项目集体签约和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活动。这届大赛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8118个,目前已达成投资意向金额超50亿元,有来沪落地意向的海外项目超200个。

发布人:791c****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