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挂牌四周年。此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的改革创新任务已基本完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制度型开放体系初步确立。
更重要的是,新片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础条件。
如果回顾2019年到2022年,4年来临港新片区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其中,GDP年均增长21.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9%,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28.9%,实到外资年均增长103.7%,税收总收入年均增长16.2%。
2023年上半年,这一高速发展态势继续保持: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2%,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增长55.2%,税收总收入增长47.5%,持续发挥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发动机”作用。
这里的高速增长,也形成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数据显示,新片区累计引进、落户人才57839人(次),今年1-7月引进、落户人才19170人(次),同比增长73.64%。
初步确立“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揭牌四年来,新片区形成突破性创新案例102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48个。
在实现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方面,新片区建设了更高开放度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目前,三期扩区已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扩区后规划面积28.83平方公里,实行并优化以“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为标志的“六特”海关监管制度。推动实施上飞制造“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为代表的“主分区”制度,促进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
揭牌以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累计新增企业2155家,注册资本金1535.2亿元。202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90亿元,同比增长61.4%,在全国综合保税区排名第7;今年1-6月累计实现进出口额1281亿元,在全国综合保税区排名第5。
此外,“中国洋山港”国际船籍港累计登记注册国际航行船舶46艘,总吨233万。保税LNG加注规模累计达到25.8万立方米,累计加注48艘次。
扩大重点领域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新片区实现了多个全国首个、全国首家,比如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汇丰金科。数据显示,新片区实到外资从2020年的5.2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20.4亿美元,占上海全市比重从2.5%提高到9.0%。
建设多个开放型功能平台,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
在建设金融开放平台、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方面,新片区加快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落地,拓宽境内外资本双向投资渠道。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打造再保险“国际板”,建立国内外资本对接再保险市场的直接通道。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目前所有试点政策落地见效。
揭牌以来,新片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达26694.49亿元,其中今年1-6月完成5697.52亿元,同比增长21%。新片区跨境外币结算量累计超400亿美元。
在建设贸易开放平台、壮大新型国际贸易规模方面,新片区建设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落地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首单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提升我国国际油气市场话语权。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跨境通,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离岸贸易真实性核验、金融结算、在线注册设立、产业政策咨询等数字化一站式集成综合服务,已有19家银行、5家保险机构和130家贸易龙头企业入驻,成为全国首个离岸贸易额突破百亿的在线公共服务平台。
揭牌以来,新片区离岸贸易规模实现逐年倍增,从2021年的12.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6.8亿美元。今年1-6月离岸贸易规模达到49.53亿美元,同比增长70%。
在建设航运开放平台、提升高能级航运服务业水平方面,新片区建设“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籍港,累计登记注册船舶46艘、总吨超300万,国际航线船舶登记数量全国第一。
同时,洋山港是全国首个、全球少数可以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保税LNG泊位、锚地“船到船”加注的港口,加快探索绿色甲醇等新型燃料加注。截至2023年6月底,保税LNG加注量超23万立方米,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航行船舶LNG加注港之一。
此外,新片区建设高能级全球枢纽港,率先开展外资班轮公司非五星旗国际航行船舶沿海捎带业务,4家外资班轮公司94艘船舶获批开展沿海捎带业务,累计完成沿海捎带箱量约2万标箱。2022年,洋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92万标箱,占上海港比重50.6%,助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蝉联全球第一。
在建设国际数据港、实现更便利的信息快捷联通方面,新片区聚焦“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打造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临港示范区。
同时,新片区创建集“事前备案登记、事中传输存证、事后监管抽查”为一体的功能平台,运用区块链、监管沙盒等新兴技术,探索数据跨境有序流动。完成全国首家智能网联车领域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参与构建国际数据流通与规则治理体系,率先在电子发票、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开展业务创新。建立“场景驱动+应用导向”的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管理体系,重点围绕跨境电商、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4大领域,推进21个数据跨境流动创新试点场景建设,完成“便捷访问”“跨境查”“供应链可视化”等5个试点场景建设。目前,新片区建成国际海光缆5条、海光缆登陆站2个,筹备建设上海至新加坡直连国际海光缆,吸引更多数据要素向中国流通。
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群
揭牌以来,新片区构建了以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体系。
其中,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方面,新片区已经集聚了特斯拉、上海汽车、宁德时代等链主企业,吸引20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特斯拉国产化率超95%。2022年,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值超2600亿元。
在建设安全、自主、可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方面,新片区集聚了中芯国际、积塔半导体、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涉及总投资超6000亿元,实现集成电路制造用300毫米硅片规模化量产销售,实现14纳米以上集成电路用抛光垫国产化替代。
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示范区方面,新片区构建人工智能发展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和应用场景优势,重点围绕智算、机器人、XR及元宇宙、智能穿戴、数据服务、Al硬件等核心赛道,打造滴水湖Al创新港,入驻150家人工智能企业,Al研发人员超5000人。
同时,新片区还构建了以新型储能、新材料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揭牌以来,新片区累计签约各类项目1589个,涉及投资额8357亿元,其中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502个,涉及投资额约5630亿元。累计完成企业注册约8.9万户,其中完成外资企业注册超2400户。
2019年-2022年,新片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6%。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2%,两年平均增长25.7%。四年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71亿元。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方面表示,经过四年的努力,临港新片区初步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了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显著提升。接下来将推动新片区高水平、国际化发展,做实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