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领域的“小巨人”企业正在税惠政策下跑出研发“加速度”。
日前发布的《2023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达82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700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AI、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占比最高达28%,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10月26日,第一财经跟随“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网络主题宣传上海站活动来到了深兰人工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兰科技”)、上海欧普泰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欧普泰科技”)等企业实地调研采访。
研发加计扣除:3年节省9200万
“我国人工智能(AI)发展不到10年时间,业界对于AI领域有着很高的期待,而现阶段,我们正处于AI公司的商业转化期。”深蓝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陈海波告诉第一财经,公司的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汽车、医疗扫描设备等已经陆续投放市场。
作为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兰科技成立于2014年。据陈海波说,过去几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为60%至70%,下一步会逐步降低到50%左右,将更多的资金用来铺设商业化渠道。
深兰科技应用场景。邹臻杰/摄
记者了解到,和其他AI公司“逆向开发”不同的是,深兰科技所坚持的“正向开发”的商业模式为公司赢得了合作方的认可,但也使研发难度有所增加、周期变长。
为此,陈海波对记者解释道,深兰科技的产品,在算力系统、工业设计、结构电机、设备整箱等板块都由公司自主完成,是从软件到硬件的研发与制造过程。此外,产品在最终上市时也实现了软、硬件一体化交付。
对于商业化策略,陈海波称,欧洲市场普遍希望通过AI设备来解决人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在这一诉求下,深兰科技的产品已经批量“出海”至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
税惠如何覆盖此类专精特新的AI企业?深蓝科技集团CFO项邢军称,疫情3年尽管企业也遇到了不少经营困难,但还是能享受到诸如增值税留抵退税、增值税缓缴等政策,为企业减轻了压力。
项邢军还告诉记者,3年来,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约为9200万元,整体的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也达到了约1450万元,另外叠加享受企业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15余万元和出口退税15余万元等。
“在公司新增了出口退税业务时,税务部门第一时间与我们沟通申请流程,这也确保我们每一笔出口退税都能及时到账,公司资金的流动活力也随之增强。” 项邢军说。
税惠减免帮助企业良性运转
在全球加速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光伏产品的大批量生产需求较往年有所增加。
“我们发现,传统检测漏判误判率高、人工成本增加的问题日益突出,组件厂商备受组件交付后退货返厂问题困扰。” 欧普泰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振告记者,围绕行业痛点,凭借强大的软件开发团队,公司在6年前开始研发基于人工智能AI核心技术的视觉检测系统。
欧普泰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AI公司,在2021年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AI视觉检测系统赋能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北交所上市。
王振称,AI发展初期,行业对这一技术在工业缺陷检测的应用持有怀疑态度,“但欧普泰依托优质的产品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一步步为客户提升检测端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尤其是疫情期间,有了欧普泰AI产品的助力,光伏企业以少量人力就能完成组件检测流程,保障了生产流水线正常运转。”
随着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税惠政策给予了一定帮助。
“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产品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政策。”王振称,比如,2022年累计减免税额400余万元,2023年截至目前,已享受减免税额约500万元,“大力度的税惠减免,可以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
在王振看来,税惠减免政策将进一步使产业链受益,“作为业内率先实现软硬一体化的智能光伏检测企业,我们公司将基于现有的数据,进行AI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并与下游客户共享AI赋能光伏领域的数智化成果,促进产业链光伏企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