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隔三天,已经开始想念在尚书吧参加尚书谭读《古画藏美》的那一天,多想了几天就多了几分的喜悦。是记得书里的那些人物,画里的那些美色,如同生命经历----春天的花草、夏夜的落霞、秋日的霜叶、冬季的皑雪----时埋栽下的种子一样,从书里漫出,长成身体的一。
书是好书,书里的画是好画,读友也是极好书好画的读友。当然,我只是好奇和胆大,充当着无知的跑腿,既很少读古书又不会书画,平时着装也没半点古色古香。拿到《古画藏美》后读了一些段落,又聆听书友们读了其他,接下来提笔试着描绘国画。就这么浸染的半天功夫,已经被古画藏美“怀旧”之旅深深吸引。我在回看照片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那时的我们松弛而饱满,笑容和沉思都带着书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人心浮躁的夏天,全因这本书,我们拥有了宁静的力量。
书封面有一掌半透明的腰封,磨砂的白色立着俊秀的古画藏美四个大字,着墨般的黑色,透出力道,稳稳地立在国画气韵中。退去书封后,是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这个“靠审美境界活着”的人,被后世评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皇帝。整本书用这位天下第一人来开篇,他的风流人生,恰恰因此而成为后人追捧的风骨。他的人生已经落幕,祭奠他的古器物依然发光,钟磬声依然袅袅。
作者形容这是非常有趣的“怀旧”之旅,打通时间的通道,将人们从当下拉往渺渺的远古,注入历史的沉思。有历史做注脚,读书就变得有趣生动。宋人吴自牧将“烧香”“点茶”“插画”“挂画”称为四般“闲事”,能有余力在步履匆匆的生活中,留一点心情做闲事,也如作者所说把握此刻盛宴便是长久。
我们变身冷枚挂画《春闺倦读图》里的仕女,在几百年前的春日午后犯困,刚刚读罢“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禁不住相思想着情郎而惆怅。
诵读刘松年《撵茶图》里的点茶。才晓得点茶是茶饼经炙烤、研磨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加以沸水点注的一种茶品冲泡方法。这种方法传到海外,在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时代,得以兴盛。千利休说“关于美的事由我说了算”得罪了达官贵族,他的茶道理念与贵族相悖却不向权贵低头,惹来杀身之祸后用生命捍卫他的美学。他提倡素雅拙朴的饮茶态度,追求恬淡生活的普世理想。临终遗言“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就是这个茶人一生的写照。美做到极致,与自然合而为一,把饮茶这寻常之事,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他开创的侘寂美学简朴、极致,就是茶道的升华。不管是谁,把文化传承发扬,都应该被记住。
如果能在潮起潮落的情绪波动中,拥有静的能力,就能看懂“月季因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读友惠茹比很多人更能感知四季的轮回,也在用心对待时间的馈赠。每次依时气制作出来的小点心都让我们惊叹。如此花精力六点起床用时四个小时准备的食物,也早已超越食物本身而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又如果一件事情坚持做了十年,更需静水深流。读友玲珑画中国画已经十年,她完全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年龄却比我小很多。这个小老师在笔墨纸砚面前,可老练了。一笔一划,一描一绘,在她手里就是魔棍,在我们手下就是扫把。十年功力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等小白选手化腐朽还是腐朽。她跟我们说你们都画得不差的时候,我又觉得她就是邻家的小姑娘。相遇的机缘把她伫立在我们面前,就是伸过来一根绳子,告诉你跟着走就对了。
翻开整本书,那些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璀璨的名字,一个个跃然于纸。是张择端,是仇英,是刘松年,是谢环,是王希孟,是倪瓒、赵原、张宏......等等。他们站立纸上,挥着长袖,带来清风明月、亘古山河,成为不朽。显然作者更偏爱赵佶,封底仍是他的《文会图》,一幅表现宫廷茶宴雅集图景,“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暗弹过”。这些文人雅士高谈阔论一番,赋诗一首,画一副画,美妙悠哉的精神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合上书本,黑色书脊像琴谱。看了一会,旋律慢慢飘来,不躲也不迎,唱的音符像是回忆,又好像不是,不管它是什么,我就在这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