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独家专访袁钧瑛:现在是新药研发好时机
2021-10-20 23:34  浏览:1548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世卫组织上个月发布报告预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患有痴呆症。到2030年全球痴呆症患者人数将大幅增加40%至7800 万。和痴呆症一样,帕金森病也同属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疾病在剥夺了患者生而为人的尊严的同时,也激发了一些科学家决定为人类对抗这一疾病的研究付出一生努力。

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下称“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教授,是最早发现细胞死亡机制的人之一。近日在上海生物医药周期间,她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

袁钧瑛长期应用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细胞死亡机理问题,她是最早发现老年痴呆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是细胞死亡与神经炎症的人之一。她开发的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s),证明了程序性坏死的调控在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存在重要的意义。

细胞程序性坏死在急性脑损伤、急性肝损伤、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是介导细胞死亡的重要激酶,抑制RIPK1的激酶活性是一种重要的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策略。袁钧瑛在全球首次开发了RIPK1激酶专一性小分子抑制剂,影响深远。

目前RIPK1抑制剂已被Denali Therapeutics和赛诺菲公司作为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阿尔茨海默病(AD)和新冠新药进入了人类临床试验。

“在我们开始研究细胞坏死之后,我就一直觉得拿小分子直接来寻找一个可以被小分子抑制的靶点还挺重要的,所以我就想用化学的方法来做,希望找到能够阻止细胞凋亡的抑制剂。很多公司做了十几年一直找不出来,我认为这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袁钧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2005年,袁钧瑛首次开发了RIPK1抑制剂Nec-1。RIPK1抑制剂已经成为神经退行性药物研发的热门靶点,在国内也有几家公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袁钧瑛预计,相关药物可能会在未来2~3年看到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袁钧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RIPK1现在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包括对疾病适应证的选择,临床标志物的选择等,都很关键。尤其是针对老年痴呆这样的疾病,我认为仅靠RIPK1抑制剂还是不够的,那么需要和什么药一起联用,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今年6月,美国批准了Biogen公司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也是近20年来首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往往是老年人,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程,把患者的生存率延长5~10年,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已经是治愈了。”袁钧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所以投资阿尔茨海默药的研发,无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个非常值得的投资。”

但她坦言,目前阿尔茨海默药研发的最大难点就是致病机制仍然不清楚。“对一个病理不清楚的疾病想要开发药,那肯定是很难做的。所以我们交叉研究中心现在的目标就是想要把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机理弄清楚,从这些基础机理里面来找出可以靶向的疾病靶点和药物的靶点。”袁钧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她认为,现在进行新药研发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中国鼓励原创药开发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政策的转变”。在袁钧瑛看来,尽管原创性的工作一般只能在学术的环境下才能够实现,但是如果要把基础科研推向市场,那么必须要有资本的参与。“我也把一些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开发。”袁钧瑛表示,“科学家还是做科学家的事情,而合理、活跃的资本市场是把创新的发现转变为产品的基本保障。”袁钧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发布人:c645****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