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漂来妈祖庙
两
岸
“海上漂来妈祖庙”。这诗句一般的大白话、这大白话一般的诗句,说的是“海舶祠祀妈祖”的真实情況。
1524年,陈侃《使琉球录》记:“爰顺舆情,用闽人故事,祷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礼必虔,真若命悬于神者”。其他的“使琉球录”,如萧崇业《使琉球录》(1579年)、张学礼《使琉球记》(1664年)、汪楫《使琉球杂录》(1682年)、徐葆光《中山传信录》(1718年)、李鼎元《使琉球记》(1799年)、齐鲲和费锡章《续琉球国志》(1808年)、赵新《续琉球国志略》(1866年)等,也一一提及海舶备龛、建堂设祠供奉妈祖的情形。
1599年,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沙忽略在给友人的信里谈到他在一艘中国帆船所见情形:“在船舱的左侧”,“在上座的神龛里,供着一个妈祖的像,因为她是水手和海盜的保护者”,“妈祖婆也叫天妃,船上的人对她的敬礼很勤,每天一早一晚的,总要用高香长烛,在她的像前燃著,遇到非常的事故,还要用一种占卜的方法,请求她指示”。和沙忽略同时期的西班牙奧斯定会驻马尼拉主教德·拉达在《出使福建记》里也说到海上船舶供奉的妈祖。
1616年,谢肇湖《五杂俎》记:“天妃是莆田林氏女”,“海上诸舶,祠之甚虔”。黃叔璥《台海使搓录》(1763年)、朱景英《海东札记》(1773年)、袁枚《续子不语》(1788年)、林树梅《渡台湾记》(1824年)和《战舰说》(1838年)、徐宗干《渡海前记》(1848年)和《壬癸后记》(1853年)、王韬《瀛濡杂志》(1874年)、姚元之《竹叶亭杂记》(1893年)等笔记类作品也有海舶祠祀妈祖的描述。
此外,据“琉球国王室”移交的照会文件,清乾隆年间漂流至琉球的“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商人船户黄明盛等计30人”、“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商人船户林顺泰等32人”、“闽县难商船户金干泰等26人”和“龙溪县难商船户林长泰等26人”,其船上物件或所捞物件皆有妈祖及其配祀神明之神像等。
综合上记而言之,海舶供奉妈祖的场所有堂、祠之称,有“龛”、“高香长烛”、占卜用具,有“舟中人”朝夕礼拜,甚至有专门的“香公”(如朱景英《海东札记》所记),当然是妈祖庙、是流动于海上的妈祖庙。从妈祖庙的分布来看妈祖信仰的传播是正确的研究思路,但研究视野里也当有海上流动的妈祖庙哦!
(2018年11月29日记)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并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收录了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50篇文章,用简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浅近的道理,描述和论述海峡两岸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
《话说两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对两岸关系大历史的强有力佐证与补充。
京彩台湾推出《话说两岸》有声版,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促进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感谢
两
岸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 bjs 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