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孤本“状元卷”:古代学霸如何回答帝王之问?
2023-08-22 08:00  浏览:7461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点蓝色字关注“道中华”


本文约 2800 字

阅读需要 7 min

每年高考成绩出榜,各地频频曝出高分喜讯,惹得吃瓜群众一阵羡慕,又是“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你见过400多年前的科举考卷吗?被称为海内外孤本的明代状元试卷又长啥样?古代学霸如何回答帝王之问?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了山东青州博物馆图书资料中心主任朱伯霞。

道中华:古代科举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朱伯霞: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科举。

科举制开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废止,历经1300年之久。


▲明清科举考试系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隋文帝分科考试,设“秀才”和“明经”两科,此时并没有形成一种严密的制度,只能说是一种关于官员选拔方式改革的尝试,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至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也即“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科举制正式形成。唐代科举不断完善,分为“常举”和“制举”。武则天时期,演化为“文科”和“武科”,创立武举。

北宋前期,承唐及五代之制,主要有进士、诸科(明经、明法、学究等其他科目的总称)。宋代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并进一步规范了科举考试的流程,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实行誊录法等制度,完善了殿试考试,并使之成为制度。

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形成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逐级考试。

参加科考的考生称为童生,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考试合格后称为秀才。秀才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通过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范进中举》讲述的就是范进由秀才经过多次考试中得举人。举人再赴京城参加每年二月(乾隆后改在三月)举行的会试,即“春闱”,第一名称会元,被录取者称为贡士。此时便取得了殿试的资格。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古代考生考舍。(泱波 摄)

殿试,又称“廷试”,是会试取录以后对取录士子们进行重新排名的考试,也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策于庭,考生现场答卷,通过者晋升为进士。考中进士后,意味着古代读书人的应试生涯结束。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录取人数不定;一甲进士取3人,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叫“榜眼”,第一名称“状元”。殿试作为最高级别的考试,中进士者被认为是国家重要人才,往往会被委以重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科举作为考试取士制度,目的是选拔人才为国所用。

科举制打破了隋以前选官用人制度上血统、门第、财产的限制,以科考成绩优劣为主要依据,为寒门知识分子入仕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了“学而优则仕”,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吏治中的舞弊现象,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大一统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道中华:古代科举的考题主要考什么内容?

朱伯霞:历代的考试内容是有一定区别的。唐朝科举考试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1)贴经——考查儒经或道经的内容,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每帖空三字,由考生据上文或下文填写,有点像“填空题”,是明经考试的第一个“门槛”;(2)经义——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3)时务策——论时务的对策,对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三者中又以贴经为主。

进士考试内容则为贴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贴经能死记硬背,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考中明经容易,考中进士很难,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宋代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在诗赋和策论方面。其余诸科或以对儒经的默诵、理解为主,或以对礼法、专史和律令的掌握为主。

明代科目基本沿袭唐、宋旧规,而略微变更其考试内容,多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命题,士子以程朱理学解释为依据作答,文章的格式规定为“八股文”——即学子必须遵循固定格式,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结构文章。


▲明代余士和吴钺共同绘制的图册《徐显卿宦迹图·棘院秉衡》中,描绘的明代科举考试场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图片来源:云南网)


▲建水县云南提督学政考棚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道中华:中国历史上共产生过700余位状元,为何现存的状元卷却寥寥无几?青州博物馆状元卷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朱伯霞:朝代更迭、建筑搬迁或损毁、战争以及纸张年久难以保存等,都会导致大量资料散佚、湮灭,科举考卷自然也不例外。


▲赵秉忠状元卷,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州博物馆馆藏的“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殿试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殿试卷。

赵秉忠(1574—1626),生于神宗万历元年,明代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

1983年5月,在赵秉忠的家乡,今山东青州市郑母村,发现了他考中状元的殿试卷。经时任青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魏振圣先后24次登门拜访、动员,最终,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斌深明大义,将祖传400多年的传家宝捐献给国家。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殿试卷的纸张、绫子、文字、图章等都是明代原物,此事轰动国内外。在此之前,我国尚未发现过明代殿试卷。

状元卷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的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被誉为“海内外孤本”,为国家一级文物,弥足珍贵。


▲青州博物馆馆藏赵秉忠画像轴。(图片来源:青州博物馆)

道中华:这件海内仅存的孤本状元卷都写了什么?从中是否可以看出士人学子的治国才能和品格志趣?

朱伯霞:这篇状元卷的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论证的核心是如何改善吏治问题,以实现政治清明、社会祥和的盛世局面。

赵秉忠中状元时年仅25岁,风华正茂。他在这份2460字的殿试卷中用犀利的笔锋、中肯的言词,熔经铸史、虚实并举地阐述了要“立实心”“举实政”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的关系,并提出治国安邦的重要建议。

在试卷中,赵秉忠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治与德治以及廉政对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治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在人君论方面,一反“草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帝王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天不能治理天下而付之人君,君之位曰天位,所治之民曰天民”。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也是这份状元卷的闪光点。

此外,赵秉忠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提出“立纪纲,饬法度”“振怠惰,励精明”,主张“激浊扬清”,褒扬清官、惩处污吏。同时,他极力建议为百姓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把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思想高度统一起来。

可以说,这份状元卷,文笔犀利,针砭时弊,饱含热忱与赤诚,体现出年轻读书人为国分忧、励志改革图新的精神与责任担当。整篇文章文笔流畅,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千年科举,仅留一卷。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凝视这“第一甲第一名”时,依然能深深感受到金榜题名、大魁天下时,状元郎的慧如泉涌和意气风发。

▲《文之蕴——永系民心》以舞蹈形式,展现赵秉忠心怀天下、情系百姓的家国情怀,及其敢为人先、为国奉献的高贵品格。(视频来源:青州市融媒体)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


朱伯霞,山东青州博物馆图书资料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张爱龙

制作 | 胡 琪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 ↓


发布人:089a****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乐园
  • 2023-08-21浏览:6135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