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云南人
2023-08-28 10:33  浏览:4944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历史的云南与现实的云南是不可完全交汇的,作为多种文化交揉在一起的特殊群体,其价值内涵值得深究。到云南旅游,欣赏历史古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云南人身上遗留着很多生活秩序与行为规范,都有着一脉相传的秉持。

    虽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一个结局又都是新情节的序幕,但地域文明现象不会因时间而溃散到迹无可寻。就我所知,今日云南人走到哪里,都能做些清晰可辨的认知,他们天然去雕饰的内心规范,衣衫步履、谈吐举止都与自然达成和谐,生命整体形态散发出一股无邪与通达。

  前几年,我在一家工厂做临时工碰到几个云南人,有一个小伙子一得闲,就围着我身旁,手舞足蹈,灿然如稚儿般;有一个女孩子,我找她聊天,在吐纳之间,掩盖不了笑容、率性。你看,随便的几个表情就契合他们生命形态。

    剖析云南人,是重大的历史人文课题。荣格说,文化赋予一切社会命题以人格意义。学者吴志实先生与费孝通先生虽在云南做了一些文章,未对云南人做了深度的剖析,撷取了枝蔓,去芜存菁,构筑起一道概念化与理想化的平面镜象。

    地处西南一隅的云南,曾也有着自成体系、独特的“滇文化”;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不同于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冶铜技艺,古蜀文明承袭了良渚文化的余脉,从两河流域“驮”到成都平原,让四川在“”不晓文字,未知礼节”蒙昧无知,成为中国文化的丰盈的主仓,从而流泻出李白、杜甫等人川行的华丽诗章。不幸吊诡的是,云南自古就沦为华夏文明的扈从,历史从不给扈从以地位。

    我翻了《云南通史》,了解到土著民族与土著民族、土著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即“夷变夷”、“汉变夷”、“夷变汉”,在这更迭之际,没有对文化习俗结构性基础做了颠覆性变革。其原因可能是宗教林立,信奉宗教文化是对经验的排斥,在云南,宗教统摄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再强悍的文明流泻也会被阻断,也会被神化的个体生命所荼毒。我们从木氏土司施政方针窥视,木氏土司采取“以夷制夷”,木家对汉族文化知识及其尊敬,想“窥中原文脉”,从而使家族人士都能像汉人一样“知诗书,守礼仪”。对此,徐霞客称赏木氏土司“世著风雅,交满天下”,但木氏土司并未把汉文化下沉到民间。直到清朝“改土归流”涤荡在云南,废土司制度,改派流官到地方主政,阳春白雪的儒家汉文化得以轻拂这片土地,云南在之后,才零星涌现出精英。

  杨丽萍老师,把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揉合了传统之美与现代之力,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歌舞集中,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的碰撞,给人一种特定的“云南映象”;在《雀之灵》展现出名族的图腾与对圣洁、宁静的世界向往。这些舞蹈给我们呈示了云南人在艺术的造诣,云南人对神明的敬畏与膜拜。

    如果把云南人说成地上的孔雀,天上的喜鹊,倒是不失可爱的比喻。云南人遇到烦恼,遇到困难,没有唱一首歌曲或跳一段歌舞解不开的,他们生命的底色没有那么浓墨淡彩,塑造个性独特而惊奇。他们皈依神明,认为一切众生皆有神明的喻令,唯有随顺因缘果报,才是他们唯一能做的。

    把持西南亚门扉的云南,只要稍微虚掩门扉,吹进来的劲风,起一些喧嚣,会扰了云南的清梦吗?云南很多名山大川,都雕刻了各种美轮美奂的佛像,云南作为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原重要的狭带之一,自身对佛教文化是敞开胸襟。云南人在宗教差异的接受上所表现出的宽容与大度,交揉出他们文化信仰“东巴教”,也一度形成了“东巴象形文字”。

    地域文化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云南人一直被浇灌着神灵鬼怪,而汉人始终充斥着文化大辩驳,这种文化大辩驳,使汉人在文学、哲学、科学等合个领域展现出绝对的强大。云南人缺乏了自我内化、审视,具有典型自我疗伤之法。没有忧愁与孤独的民族,是难以扒在井口窥测文化之深邃。

    由此推想, 云南人才凋零,直至现在云南为中国输出的人才也屈指可数,很有可能他们心理至今仍有一条拖在后面长长的尾巴,这条尾巴就是家庭、民族、宗教以及整个云南的全部历史在作祟。传统文化根植太深,信奉的教义信条仍然流传。

    昆明,原是游历在滇西高原、居无定处、与滇人征战不已的游牧民族,却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名称。据统计昆明人,主要是江浙闽迁徙而来,文化积淀不深、历史不悠久,承载不了文化巨澜,在文化大裹卷浪潮下,展示出自身的偏执、呆萌、无措。

    在民国期间,战乱纷飞,以蒋梦麟、梅贻琦、张伯岑为首西南联大,呼吁将西南联大搬迁至昆明。不为人注目的昆明,一下子成为中国教育的中心,风云际会,群贤毕至,一时间,中国文化顶尖人物云集于此。这种礼遇,文化熏陶、濡养,却没有把昆明文化灌溉出一丝绿叶,泛起涟漪。同样文化贫瘠的陕西,在知青下乡,酝酿出近代最光辉的黄土高原文化,为华夏文明涂上薄薄一层云霞。

    更值得悲叹的,这些大师们离开云南后很少有人再回去,他们不怀念昆明翠湖公园、也不眷念居于云彩之上的云南。昆明人温吞懒惰的个性,日常生活习惯上又异常繁琐,黑格尔谈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内陆居民善于沉淀和积累,中庸保守,满足自身的优势。经历“五四运动”的大师们,如何听得繁琐的叨唠?在变革的迭动又如何卧睡中庸之道?昆明人不具备培育大师们的沃土,失却了生命两大基元:深刻的悲与深刻的喜。

  云南人对自身的“优势”把玩的非常自得其乐,自我陶冶在天然景观里,对生命在于远行的体验忧心忡忡。据《昆明县志风记载》:“滇人最不喜欢背井离乡,尤以昆明人为甚”,这种人格结构,导致云南人见闻不广,思想闭塞。把外来人称呼为“老表”、“洋芋”,意思是人家土得掉渣,一种酸涩的吐槽,恰恰更体现云南人自我安慰,自我妥协。云南人在三重之命,即“自然之命”、“醒之命”,醒悟人与万物共有的一体的生命,人类有别于万物的“意识之命”,所以他们与生活达成共通,与艺术共生依存。云南人没有敢为人先的气魄,没有投身创新果敢的精神。我们今天很少看到云南有企业家、创业者,就是没有“觉之命”去创造不朽的生命的驱动力,他们情愿窝在单位里本份守已。如果把江浙广地域的人比喻成《西游记》里孙悟空,那云南人就是沙悟净。

    我去云南丽江、楚雄、昆明、下关、大理等地,到那都能嗅到一股“茶文化”,“三道茶”循序渐进把人的舌腔引之入胜,云南人在茶文化体味着慢,反嚼着慢,这股茶文化的输出,使云南人做事慢条斯理,失了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于是也就没了烫人的力量,没了浩荡的勃发,总是期待外来商业的造访。

    于是乎,云南人,就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动静,不需要文化给以警策,不需要谆谆教导。云南人在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相溶相化,他们婀娜身姿是点化生活艺术的载体,把自身的躯体当成曼妙的精灵。他们活得随顺、诚恳、自然,小富即贵,他们生命大化又哲学,与自然首尾契合。

    云南人古朴守拙以清心,平静如许的生活态度,正慢慢被时代内卷。他们开始怀疑、反思,他们走向自我灵魂叩问,向宗教信仰投下一注质疑的目光,幽深的神明世界,贴近了苍生,贴近了现实。他们穿上现代服装,将生命规整于事业,规整于知识。他们脸上慢慢晕开别样的云霓。

  与我同行的文友,一路称赞云南变化好大,特别昆明更具有了现代都市气氛;同云南人青年才俊聊天,他们的商业思维、前瞻性、哲思,非常独到有见解。

    云南人的生命本不该止于此,站在高原,俯瞰着华夏大地,亦步亦趋紧随。失去云南的中国,就失去了天堂的向往,失去了对自然的皈依。

  云南人人格可以走向更热烈、更宏广、更朝气、更自由……

   

发布人:4b30****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心语
  • 2023-08-28浏览:4288
  • 鸽子
  • 2023-08-26浏览:6095
  • 2023-08-26浏览:5137
  • 听海
  • 2023-08-25浏览:3162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