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三大家族瓜分晋国,事实上应该是四家,韩,赵,魏,智,而且实力最强还是智氏,那么,智氏家族后来去哪了?
春秋时期,晋国真正的掌权人是四大家族,智,韩,魏,赵。四大家族以智氏权力最大,地盘最广。
当时智氏家族的当家人是智襄子,又称智伯,智伯乃是一个持强凌弱的主,有一次,他向韩康子要地盘,韩康子很生气,心想:“凭什么?”
韩康子正打算拒绝智伯时,他手下大臣段规劝谏:“智伯好利,刚愎自用,你要不给,他则兴兵而来;你给了他,他必贪得无厌,又问另外两家要地,不久以后,他们之间定有纷争,我们就可以见机行事。”
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建议,送给智伯一万户人家的城邑。
智伯尝到了甜头,果然贪得无厌,又向魏桓子要地。
魏桓子起初也想拒绝智伯,可他的总管任章劝谏:“《周书》有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你不如给他,他必继续骄横,日后一但有人反抗他,我们便与他联盟,否则,我们将会独自一家对抗他,难有胜算。”
魏桓子觉得有理,也送给智伯一万户人家的城邑。
智伯连连得逞,欲望越发膨胀,已经打算向赵襄子下手了。智伯如法炮制,向赵襄子要地,但赵襄子可不是好欺负的,他立即拒绝了智伯。
智伯大怒,统领韩,魏两家兵马攻打赵襄子,赵襄子不敌,败走晋阳。
智伯又领兵围困晋阳,引水灌城,晋阳城瞬间变成了一个“大水池”,老百姓家里的锅灶全都沉入水中,但赵襄子甚得民心,即使如此危险时刻,晋阳的百姓仍无投降之意。
智伯望着晋阳城这个“大水池”,感叹地说:“今日方知,水攻可以亡人之国啊。”身后的韩,魏两家听到智伯的话,相互对视,心领神会。两人心想:“能亡赵,也能亡韩,魏啊。”
赵襄子被困期间,他想到了韩,魏两家,赵襄子明白,智伯霸道,韩,魏不是真心支持他的。于是,赵襄子派出大臣张孟偷偷去见韩,魏,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两家。
韩,魏两家当然不服智伯,他们也是在等这样一个机会。于是,韩,魏,赵三家合计,以牙还牙,引水去灌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大乱,三家趁乱反杀智伯,并且灭尽智氏全族。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智伯之祸,乃咎由自取。贪是正常的,可君子爱财,仍需取之有道,失道,必然寡助,灭亡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