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访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承伟
2024-10-09 20:24  浏览:862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作全面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一系列新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农民将面对哪些新课题,呈现哪些新变化?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振兴什么”“怎么振兴”“谁来振兴”,如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广大基层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这些基本问题。

  近期,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新作《问策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回应了社会关切,从而引发了各界关注。该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分析。针对这本通俗理论读物,读者应该重点把握哪些方面,才能准确地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此,中华读书报记者专访了《问策中国乡村全面振兴》作者、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

  中华读书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什么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工作都有哪些?

  黄承伟: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进程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全面理解“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重要论断: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最大挑战和难题,是处理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促进城乡平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差距。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就是要创造条件使居住在农村的各个民族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是最薄弱的环节,面临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只有通过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区设施建设,才能使乡村老年人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持续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从而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以乡村振兴带动乡风文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高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同时,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贯穿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不断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发展提升我国农耕文明,以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以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化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新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建设数字乡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上述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要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宜居宜业建设为中心推进农村现代化、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推进农民现代化。

  中华读书报:《问策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对11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读。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是如何确定下这11个问题的?

  黄承伟:本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围绕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和部署,选取11个问题,以问答的方式,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际进行阐释和解读。这11个问题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时代背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等。本书对上述问题的解读,实际上是深入阐述了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本书解读的11个方面,可以从3个板块来理解。第一个板块包括第1—5个问题的解读,从5个方面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行动指南、顶层设计。第二个板块包括第6—10个问题的解读,从5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第三个板块是第11个问题,从“三农”领域如何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全局角度,深入阐述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途径、方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

  中华读书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如何理解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黄承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调,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可见,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理解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一是要理解党领导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二是要理解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落实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全面领导的关键,理解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优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三是要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提高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进而理解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的优化路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的对策建议。

  中华读书报: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认定了7批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请问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的?

  黄承伟:农业文化遗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农业系统,具有独特的土地利用模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等。农业文化遗产注重生态平衡,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式,维持着乡村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农业文化遗产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如保障物资供给、促进就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等。在新时代,保护、传承、挖掘、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等等。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一是要加强保护与传承体系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要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与公众宣传。要培养一批熟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农业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脱贫不返贫,关键在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中华读书报:在部分脱贫地区,有些脱贫人口有“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干部群众也会出现懈怠的情况,我们是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到脱贫不返贫的?

  黄承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意义重大。首先,这是实现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内生发展动力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因素,改变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落后面貌,根本要靠发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不竭源泉。其次,这是拓展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加强扶贫扶志,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工作的显著特征和重要经验,也反映了贫困治理的一般规律和普遍价值诉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继续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进中国式乡村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而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热情,贫困地区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仍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懈怠的情况,特别是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也使得部分脱贫人口滋生甚至加剧了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激发和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才能更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结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各地成功实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到脱贫不返贫,关键在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主要途径包括以下6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扩大就业,加强兜底就业帮扶。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四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五是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动能。六是把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制度体系。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久久为功。在保障措施上,一是要强化党建引领;二是要强化政策支持;三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四是加强人才下乡政策激励;五是要强化宣传引导,完善推进机制。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中华读书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国家是如何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

  黄承伟: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最根本的是要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因为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区域之间、农民之间等的收入差距仍然很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是逐步缩小农民之间收入差距,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我国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促进其收入持续较快增收的主要路径有:一是健全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的组织领导责任体系。要持续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确保责任、政策、工作落实。二是健全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的工作体系。要定期对脱贫人口收支与生活状况进行研判调度,广泛凝聚各方帮扶合力。三是健全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的支撑体系。要坚持立足整个县域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切实形成县乡村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为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提供政策、产业、就业、倾斜支持、交流合作等5个方面的支撑。四是健全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的经营性收入增加体系。包括发展帮扶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庭院经济,培育新业态,开展消费帮扶等。五是健全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的财产性收入增加体系。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盘活用好农村资产,创造更多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脱贫人口资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六是健全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的社会保障防线体系。各地各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兜底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浙江“千万工程”是我国“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

  中华读书报:浙江“千万工程”历经20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请您谈谈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何作用。

  黄承伟:浙江“千万工程”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载体,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波澜壮阔社会实践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浙江“千万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可供各地结合实际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一是要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千万工程”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各阶段,把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二是要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千万工程”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浙江20年来坚持“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四是要始终坚持党政主导多方协同。浙江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三级党政一把手参加,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五是要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千万工程”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始终注重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转变。六是要始终坚持塑形铸魂。“千万工程”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从机制、硬件和软件建设上推动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

  总之,推广“千万工程”的经验,有利于探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优化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循序渐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路子。

  中华读书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在您看来,《问策中国乡村全面振兴》这本通俗理论读物,读者应该重点把握哪些方面,才能准确地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承伟:本书创作的目的,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广大读者更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帮助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广大干部、各界人士,准确地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读者可以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从本书中进一步深刻认识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第二,从本书中进一步系统理解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等重大举措。第三,从本书中进一步准确把握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安排,从而为更广泛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夯实思想基础。(张隽)

来源:光明网 中华读书报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发布人:6ae5****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