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钟正生:2022年乡村振兴的三大新变化
2022-03-30 15:25  浏览:182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018年和2021年之后,第三份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中央一号文件。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底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到了新高度。我们认为,2022年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粮食自给率已降至约八成,即有近两成的粮食需要进口。2008年到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从5.3亿吨提高到6.8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9%。同期,中国粮食进口数量从4131万吨提高到1.65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1.2%。中国粮食出口规模较小,2019年是高点,但也只有434万吨。如果用粮食产量/(粮食产量+粮食进口量-粮食出口量)来衡量粮食自给率,中国粮食自给率从2008年的93.4%,逐步下降到2021年的80.9%。而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要“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供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第二,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地缘政治事件和逆全球化趋势可能会加剧中国粮食进口的供应风险。根据海关总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20年中国玉米、小麦和稻谷的进口来源国中,份额前三的国家或地区占比合计分别为96.5%、75.6%、73.6%,高度集中。乌克兰是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2020年占比达55.7%,俄乌冲突对乌克兰的玉米种植预计有较大冲击。美国是中国玉米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小麦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国,2020年占比分别为38.4%和19.7%。中美经贸关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中国有必要加大国产粮的替代。中国稻谷主要从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进口,受地缘政治事件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的问题仍需警惕。

第三,国际粮价上涨,增加中国进口成本。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为748亿美元,占总进口的2.8%。海关总署公布了谷物的进口价格指数同比,最新的是2021年12月的14.8%,尽管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而2021年全年同比达11.1%。从历史数据看,中国谷物进口价格指数同比略微滞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谷物价格指数同比。地缘政治事件冲击下,今年2月谷物价格指数同比回升,预计3月将进一步上行,这会增加中国粮食的进口成本。从控制成本和平抑物价波动的角度看,也有必要“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做了一系列部署:

一是,继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中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此外还增加了“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新提法。

在具体部署上,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考核责任。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在耕地用途管理方面,强化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二是,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2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累计建成10亿亩、10.75亿亩和12亿亩高标准农田(从2011年开始计算)。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以完成2022年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阶段性任务。

三是,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中的归类落实不同要求。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分别有13个、7个和11个省市自治区。1978年到2020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例逐步提升,主销区的产量占比逐步下降,而产销平衡区的占比基本稳定,2020年三者占比分别为78.6%、4.3%和17.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三大区域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四是,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与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产出相对偏低。202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现价最终产出(第一产业现价GDP/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4.4万元,分别只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24.7%、17.2%。通过一系列举措合理保障、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根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首先是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2021年2月,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为128元/50公斤,这比2014年2月~2017年1月的最低收购价138元/50公斤低了7.2%。2018年11月到现在,白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都是112元/50公斤,虽然纵向来看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这几年没变。与最低收购价不变甚至降低相对的,则是种子、农资和人力等成本的上升。因此,确有必要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其次,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根据《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1年已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预计2022年补贴规模会进一步增加。

最后,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量大县全覆盖。2021年,已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60%的产粮大县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为1.8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根据预算安排,2022年财政资金用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为416.39亿元,同比增长30.8%。

2.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2022年需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

近年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前者2021年的数据没有公布,后者2021年为10.5%,据此可以推断近年脱贫地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率有两位数的增长。

理论上讲,在贫困标准没有提高的情况下,2021年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位数的增长,将为2022年防止系统性返贫提供更厚的安全垫,2022年防止返贫的压力会小一些。

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做了相应部署:

首先,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以及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认定和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

其次,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防止返贫核心还是要靠增加收入,关键是发展产业。文件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的经营性收入。

再次,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2021年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具体帮扶政策包括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科技特派团选派、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

最后,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3.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除了强调要“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外,比较值得关注以下两点:一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这也是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的需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村庄建设总投入从2007年的3543.8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5%。

二是,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1990年至今,全国经历了2005~2007年、2015~2020年两轮较大范围的村庄撤并,2020年全国村庄共计236.3万个,较1990年减少了37.4%。虽然村庄撤并可以减少一些行政运营成本,但过程中可能存在强制外迁、强制拆迁、强制农民住集中社区等问题,因此必须严格规范村庄撤并的问题。

第二,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2年是这一行动的第二年,比较值得关注的,一是强调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对近年的一些超前和过度行为进行纠偏;二是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三是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就地利用处理。

第三,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供水工程建设改造、电网巩固提升、清洁能源建设、农房质量安全提升等。住建部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农村供水工程投入基本没有增长,而道路桥梁投入规模持续上升,供水工程未来的投入可能有适当增长。

第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城乡学校共同体、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等。

(钟正生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钟正生经济分析”,有删节。

发布人:dcb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