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41岁的占成作了一个重大决定——辞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一职,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开设独立实验室,从事神经科学研究。
▲占成 受访者供图
“我对神经科学特别感兴趣。我既然可以做,就决定去做。”占成说,兴趣在其科学道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日,占成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论文,他们找到了饥饿节食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因,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饥饿如何影响免疫系统
民以食为天,摄食行为是动物和人类最重要的基本需求之一。正所谓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在科研人员看来,除了获取能量,摄食行为对人体代谢、免疫功能、衰老及寿命等方面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适度饥饿和节食有利于改善自身免疫疾病,但这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在近期的研究工作中,占成团队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占成首先向记者科普了一个名词——自身免疫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感染,但当受到刺激时,免疫系统便开始“敌我不分”,攻击自身健康的器官和组织。
“比如,免疫系统持续攻击关节,就会得类风湿关节炎;持续攻击皮肤、血管,就会得红斑狼疮。”占成说,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还有多发性硬化症、银屑病等。
在小鼠模型中,占成团队在1亿个神经元中找到了1000多个感知饥饿的神经元,并且发现这些神经元可以通过下丘脑神经环路“控制”免疫细胞迁移,发挥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作用。
形象地说,如果大脑是“司令部”,控制着一切,那么免疫系统就是“军队”。当神经元感知到饥饿时,下丘脑就会接收到能量补给不足的信号,于是发出命令,让“军队”安静,从而节约能量消耗。没了补给的“军队”无法攻击自身细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免疫疾病。
《自然-神经科学》审稿人称:“该研究首次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在饥饿节食调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性突破。”
“但这项研究真正用到临床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怎么饿、饿多久、什么时候饿。”占成说。
“不能再等了”
早在2021年4月,相关论文就投给了《自然》,但经过18个月的4轮修改后,还是被拒稿了。
“当时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占成说。刚开始,他们将这项工作“打扮得很漂亮”,满心期待地送出去。很快,他们就收到了第一轮审稿意见:免疫机制不够细致和新颖。
对照这一问题,占成团队立即补充实验、修改论文,再次投送。经过4轮修改后,最终4位审稿人中有3位赞成发表,但有一人仍持反对意见,理由是“没有发现一个更新的免疫机制”。
富有戏剧性的是,占成团队被拒稿的当天,《自然》发表了另一个国外团队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与占成团队的成果“殊途同归”。
“国外团队的结论是运动感知神经元改善自身免疫疾病,我们的结论则是饥饿感知神经元改善自身免疫疾病,这两个发现最后都是通过下丘脑这一路径来控制免疫细胞发挥作用的。”占成解释说。
面对这种结果,占成认为“不能再等了”。于是他再一次修改文章,将其转投给《自然-神经科学》,很快就被该期刊接收并顺利发表。
从“抗拒”学医到开设实验室
很难想象,对神经免疫侃侃而谈的占成,高中时曾非常“抗拒”学医。“我的母亲是一位医生,高考填志愿时,她让我报考医学院,但被我拒绝了。”占成说。
占成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学的是光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他初步接触到一些与生物、神经科学相关的内容。毕业后,占成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录取,成为该所影像中心第一名光学影像工程师,负责平台搭建和管理。
工作两年后,占成发现,相比平台管理,自己对神经科学研究工作更感兴趣。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罗敏敏,并顺利进入其实验室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罗敏敏实验室的那几年里,占成才真正了解到做科研是什么样的。
博士毕业后,占成一边做平台管理,一边研究神经科学。2017年,37岁的他第一次以唯一通讯作者身份在《神经元》发表研究论文。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4年后,41岁的占成作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放弃在北京打拼的一切,辞职出去“单干”。
这个决定立即遭到妻子的反对,身边的同事也劝他说“出去单干会很累”。但占成很“强势”,决定的事很难改变。他迅速投简历、调研有意向的高校和研究院所,最终与中国科大签署了工作协议。
40多岁“单干”并不晚
从江西老家到武汉读书,再到北京成家立业,最后举家搬到合肥,从平台主任到实验室负责人,一切从头开始。占成笑言:“这几年,操心太多了。”
画实验室设计图、测量柜子尺寸、购买仪器设备……第一批进实验室的研究生不会做实验,占成就手把手教,还列了一串长长的清单,包括《如何快速融入实验室并成为领域专家》《如何开展一个新实验和掌握一门新技能》《什么是好的实验结果》《什么是不好的实验设计》《实验室常用技能》……让学生们对照清单一项项地看、学,直至完全掌握。
实验中,占成经常鼓励学生,“有明确答案的结果都是好的实验,无论是否符合预期”“不怕阴性结果,就怕没有结果的结果”。
经过几年磨合,实验室终于正常运转,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人已经在这里继续读博,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也进展顺利。
回看这一路的历程,占成认为,40多岁出来“单干”其实并不晚,非科班出身做科研也可以。占成时常提醒学生:“进了实验室,一定要珍惜并抓住这几年的时间,心无旁骛做好当下事。这可能是人生中唯一 一个有人指导做事情的阶段。”
古语云,四十不惑。占成对于未来有着更清晰的规划:“生物学与临床的结合一定是未来的大方向。而做生物学研究有两个很重要的目标,一是研究的内容虽然基础,但能够带来新知识,并写进教科书或改变教科书;二是做有用的研究,造福患者。”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3-01543-w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4-01-24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宋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