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新采17:曲礼下·天子也是技术工
《论语·尧曰篇》开篇便介绍了尧帝传位给舜的场面——“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说如今天命降临到舜你小子头上了,你要好好把握中道,四海民众困穷之时,你的这一份天禄也就永久完结了。
后来,舜帝传位给禹时,将这番话转述给了禹。舜帝的文秘班子将这番话转化成了文言,写进《尚书》——“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番话之所以被收进《论语》,是因为它是孔子思想的根本源头,这番话所代表的道义精神为孔子所终身践行,老人家不断以生命实践将之发扬光大,以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后世。后来这十六个字成为儒家的根本心法。
天子不是好当的,说到底,天子也是个技术活儿。没有金刚钻的,压根揽不下这个瓷器活儿。
《礼记·曲礼下》的这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天子的称谓之礼,天子丧、祭称名之礼,治内之礼、设官分职之礼和人臣质成之礼。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临诸侯,畛(zhěn)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
崩,曰“天王崩”。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五官致贡曰享。
天子称谓之礼中,天子称“予一人”,是有出处的。《论语》中记录,最早说出类似意味的是商汤,天下大旱,商汤祷天求雨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进一步发挥商汤之意,承袭尧帝所授心法的是周武王,他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没有一点将家国天下的责任,天下百姓的过失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的勇气,没有点“我将无我,为了人民”的气魄,好意思随随便便称“予一人”吗?
在天子丧、祭之礼中,新天子在未除丧服期间,是以“予小子”自称的,这个时候,他还不能以“予一人”自称,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作为合法继承人,虽然获得了可能成为天子的资格,还得看是否有承载天命的本事。《礼记》介绍,倘若新天子在服丧期间去世,是不能享有天子名号的。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上的讲究,无形中对天子本人也是一种约束。
在天子治内之礼、设官分职之礼中。出现的名目有六宫、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作为天子,倘没有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本身,别说别的,“六宫”都料理不清。
君临天下的人,称之谓“天子”。天子在诸侯朝见、分封诸侯、厘定职务、授予权力、论功行赏时,自称为“予一人”。天子踏主阶而上以临祭祀,如果是内事(祭祖先)就说:“孝王某”,如果是外事(郊社之外事)就说:“嗣王某”。巡视诸侯,向鬼神祝祷时应说:“有天王某甫”。
天子亡故,应宣称:“天王崩”。为天子招魂,要说:“天子回来吧”。为天子告丧于诸侯,要说:“天子殡天了”。将天子的牌位安置到宗庙,牌位上要写:“(某某)帝”。嗣位的新天子未除去丧服时,应自称谓:“予小子”。居丧期间仍使用原来的称谓,如果新天子居丧期间不幸死了,死后依然使用生时的称谓。
天子六宫依次为后、夫人、世妇、嫔妃、御妻、妾。天子法天而设天官,先设立六大天官以祭鬼神、奉天时,分别为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分别掌管六典。天子设置五种掌管军政民事的官职,分别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分别统领各自的部属。天子设置掌管府库的六种官员,分别为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他们各司其职。为天子服务的工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他们分别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天子制器。五官把各自分管领域的功绩奉献于王者叫做享。
话说孔子当年全程参与鲁国的禘礼,丢下一句“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我对于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再看下去了。”所谓“禘礼”,指的是旧天子之丧,新天子奉其神主入庙时的大祭,大祭时,上自始祖,下及历代之祖要一并祭过。
孔子以“知礼”名闻天下,有人见他对鲁国禘礼不够满意,便向他请教有关“禘礼”的学问,他说:“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说这话时,他指指自己的手掌。今天,我们讲“易如反掌”,孔子当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若真不知“禘礼”究竟,大概当时的天下,便没有知道其中究竟的了。说到底,他是碍于鲁君的面子,做臣子的,怎么好说自己的邦国之君不知礼呢?孔子一向强调“思不出其位”,所以,在《论语》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对邦君之礼说三道四,他所谨严点评、忠实实践的更多的是与自己身份相应的士、大夫之礼。
有一点,倒是可以明白究竟的。天子也是技术活儿不假,但这个技术活儿,要是能真正洞悉礼的精神要义,大概便如把控自己的手掌一般,无非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