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稍缓,俄乌谈判可能出现曙光,石油价格迅速回落,VIX上周连跌五天,为美股带来了2020年11月以来的最佳单周表现,港股更在大跌之后出现了一轮报复性反弹。上周另一重大事件就是联储正式开启了加息周期,美国两年期国债利率逼近2%心理关口,十年期利率则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点阵图发布后一度飙升到2.24%的超高水平,然后辗转回落至2.14%。长短债利差继续处在历史低位,分析员预计2300亿美元资金会从债市流向股市。美元指数跟随美债利率,先升后回落。布伦特石油价格在上周前两天大跌,但在星期三暴涨,并将强势维持住了。黄金价格在上周三曾经有一个升势,但是维持乏力。国际能源组织呼吁减少汽车和飞机旅行,以减轻俄罗斯石油禁运所带来的能源紧张局势。
美联储在FOMC会议后宣布加息,揭开了货币环境正常化的大幕。加息25点,完全反映在市场预期里的政策举动。在利率点阵图上,联储则作出略微鹰派的姿态,FOMC成员预期今年剩下的九个月里再加息六次,明年加息三次。这个预期和去年12月时候相比确有巨大差异。
由于联储去年对通胀形势有误判,选民对控制物价的呼声也很高,联储暗示不久会有一次50点的大加息,我相信这会在5月份的FOMC会议上发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还强烈暗示,缩减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不远了,笔者认为这也会在5月份发生。
汽油价格和一年前相比已经大幅攀升,这使得美国通胀在二三月见顶之后还会在高位横行,远远超出2%左右的政策目标。更要命的是联储以too tight来描述就业市场,这与半年前的表述不同,与今年初的表述也不同,联储在暗示比较迅速、猛烈的加息活动。
但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并不牢靠,看看联储自己的预测变更便明白。联储大幅下调今年的GDP增长,从4.0%改为2.8%,核心PCE从2.7%上调到4.1%。看得出联储对经济前景也不是很有自信,所以先将重心放到通胀上,过了中期选举后根据届时的经济形势再作微调,笔者预言美国加息前快后慢,两年内结束。
股市并不怕加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共有12个加息周期,其中11个加息周期S&P500都是上升的,其中一半甚至年化回报是双位数的。政策加息的原因,往往是经济太好,就业形势太好,带出通胀,带出好的企业盈利。不过希望联储可以较好地与市场沟通,令资金更好地预期、量化和对冲加息风险。
乌克兰和俄罗斯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双方同意就15个议题进行详细谈判,包括在乌克兰宣布中立化和大幅削减武装的情况下,俄罗斯撤出在乌克兰的军队,双方停火。俄方代表称双方在核心议题上立场已经无限接近了。
西方虽然在经济制裁上赢得先手,但是能源和食品价格急升。美国和欧洲的食品通胀都是四十年来未见的,汽油通胀也是四十年来未见的。美国今年11月有中期选举,法国4~5月份有总统选举,遏制物价连环上涨已经成为政治任务了。
而且俄乌冲突正在制造新一轮供应链危机,衡量能源和工业商品的标普高盛商品指数创下金融危机后的新高。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贵金属、工业金属、农产品领域在初级产品市场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西方制裁制造出的供应缺口根本不是短期可以填补的,势必通过数量和价格两条渠道向中下游传导。
举个例子,乌克兰的氮肥,白俄罗斯的钾肥和俄罗斯的氮、磷、钾肥在全球化肥供应链上,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危机和制裁几乎令化肥、种子供应断流。现在正是春耕时间,耽误几个星期就是耽误一年,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冲击可能是巨大的。所以几个大国有强烈的意愿促成俄乌谈判,甚至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如乌克兰非军事化等,私底下可能也已经交换了意见。笔者认为,俄乌谈判如果无法做出大的突破,几个大国可能介入成为多方会谈的参与者。
那么这场谈判会顺利吗?很难。笔者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是,迅速开启和谈程序,但是谈判拖延很久。
香港股市刚刚经历了极其惨烈的3月份,过去一个月恒生指数下跌了14%,曾经连续三天每天暴跌千点以上,最低时恒指低见18400点,指数回到了2008年金融海啸时候的水平,其动荡程度是过去十几年未见的。瑞信上周初将中国股调升到了out perform,增持。在一个严重超卖的市场出现反弹,很正常,强烈反弹也不出奇。但是我们要明白港股为什么那么跌,再说如何投资布局。
港股大震荡,当然和乌克兰危机有关,但是港股比起美股、欧股、亚洲股市、新兴市场股市,跌幅都大很多。欧洲距离乌克兰最近,受到的军事威胁、能源冲击和坏账风险最大,但是欧洲股市已经收复了2月23日以来的所有失地。所以除了地缘政治问题外,港股暴跌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
港股的估值,和它的历史水平比较,是2008年以来最便宜的;和其他几个大的股市比较是唯一一个PE处在单位数值的,真的很便宜。但是我们同时要明白,中概股在过去一年连续遭遇了三大冲击,这三大风险会在很长时间与市场共存,海外资金愿意接受的估值水平比起历史正常水平也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折让。
本周焦点是俄乌谈判会否有突破和美国总统拜登参加的北约峰会有何言论。中国人民银行会不会下调LPR也是重大看点。
(作者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