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嘹亮的红歌响彻湖北省戏曲艺术中心,这是来自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良村镇的57岁农民钟根香——一名残疾演出者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放声高歌的曲目之一。
8月18日,为期3天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75名残疾人演职人员为全国观众献上了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四大类别的系列精彩节目。我们看到一场场演出中,有的可能步履蹒跚、有的甚至失明失聪,但一个个身残志坚的身影在舞台上流光溢彩,一股股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在表演中澎湃开来,残疾人演出者们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每一个身姿传递着对信念不屈的执着。
崇德尚艺:不屈星光谱写生命华章
自幼受父辈熏陶的钟根香,一直就热爱家乡的山歌。可2005年的一场意外,无情地剥夺了她的“声音”,这让她一度消沉。
“以前她在家里休养期间很消沉,完全不唱歌。”在后台,钟根香的丈夫一边向记者叙述着,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台上放声高歌的妻子,“大概是2018年吧,偶然的一次机会,省里的姚荣滔老师得知后就不断鼓励她,后来她自己振作了起来,等到嗓子慢慢恢复后就跟着姚荣滔老师学习,一直唱到了现在,一路走到了全国的舞台上。”重拾山歌,对钟根香而言,是找回自信的旅程,更是对故土深情的表达。“山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钟根香常说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感激。
一首首嘹亮的山歌唱散了钟根香内心十余年的阴霾。如今的她由“失声”变成“金嗓”,成为了家乡文化活动的核心人物。每逢节庆盛事、政策宣传或民俗集会,家乡常常邀请她登台献唱。
无数名如钟根香一般的残疾人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走上了文艺的道路,来自宜昌市残疾人文学艺术协会梅园春京剧社、湖北省代表队的蒋毅华也是如此。
“我们这个选段难度非常大,尤其考验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蒋毅华此次担任京剧《二进宫》选段的主唱,感慨地说,“在残联和社团为我们聘请的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只用几天就磨合完毕了。”
蒋毅华和钟根香一样,残疾后缺乏自信,不敢展现自己。但同样,她也被艺术所改变。“京剧一唱起来、一摆起范儿,我就感觉到一种自信,一种文化自信。所以,我觉得京剧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了我不断展示风采的底气与信心。”蒋毅华说。
音韵绕梁:艺术乐章点亮乡村振兴
悠扬的歌声从泥土里生长,灵动的舞步从山河中踏出。聆听观赏一个个曲目是最纯粹的乡音乡韵,品味出本届汇演一个鲜明的底色:广袤的田野,是众多残疾人演职人员艺术梦想萌发的沃土;火热的乡村,是他们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而日益完善的文化助残政策,则是支撑他们从田间地头走向聚光灯下的坚实臂膀。
“我们这次表演的节目是沁州三弦书,故事源自我们当地的真人真事,讲的是女工秦雪梅意外成为残疾人后,由残联和政府扶持创办养鸡场,最后带动全村致富的故事。”山西省沁县曲艺家协会会长李彩英跟记者说。
据李彩英介绍,沁州三弦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在沁县政府与文联的主持下,成立了沁县曲艺家协会。“我们这支队伍全都是农民出身,其中残疾人占比60%。”李彩英说着,为记者介绍了一旁的演员,“这位是本次演出的主唱,我们协会盲人队伍的队长郑明明。”郑明明跟记者说,受到文联残联以及政府的帮助加入协会后,现在他每年收入可达3万元。
舞台上的一曲“铮铮铁骨写人生”,道不尽这支队伍的光彩。这支真正从农村走出来的曲艺队伍,在当地政府十余年的扶持下,从“草根”长成了“牡丹”,绽放出独属于沁州的色彩。队伍里的京胡演员刘建新骄傲地向记者说:“这些年我们已经拿了许多大奖,比如‘牡丹奖’和‘群星奖’。”
当钟根香的山歌、刘建新的京胡、蒋毅华的京剧在沃野上交响,我们看见的不只是艺术的繁花,更是乡村振兴路上8500万残疾人共享阳光的壮阔图景。聚光灯下,本次文艺汇演不仅仅是一场场艺术的竞技,更是一幅幅来自乡土中国残疾人的精神画卷,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农民与残疾人事业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动人乐章。
时代舞台:政策阳光普照特艺人生
2021年9月1日,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什么是“特殊”?如何对待“特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说:“特殊艺术的‘特殊’更多是指表演者本身的特殊性,而不是艺术上的特殊,艺术的标准是一样的,之所以特殊是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的局限性,去探索和表达自身无法感知的情感和世界。”
本次残疾人艺术汇演恰是“十四五”残疾人事业的生动注脚。正如蒋毅华所言:“我们不是要以残疾博取同情,而是想让大家感受到我们也能做到完美。自强不息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对于我们残疾人而言,要更加努力,这种品质在我们身上也会展示得更加明显。”
“‘十四五’期间,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了‘共享芬芳·共铸美好’等下基层公益演出活动。足迹遍及全国23个省市区,累计演出近180场。把文化送到社区、乡村、校园、厂矿,送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送到残疾人身边。”邰丽华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说,“我们让残疾人艺术走进田间地头、特教学校教室、社区残疾人服务站,‘身入’‘心入’‘情入’,将温暖的关怀融入每一个精心准备的节目中、送进每一位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心坎儿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陈涛、王嘉齐
编辑:艾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