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道中华”
这里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3300多年建城史和348年都城史,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里拥有殷墟、大运河永济渠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辅助秦国一统天下的商鞅,成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写下《满江红》的爱国英雄岳飞,无不将这里作为永远的故土;诞生于此的红旗渠精神至今为国人传颂、弘扬;作为新时代新晋“中国航空运动之都”,正引领翱翔蓝天的新风尚。这里,就是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安阳。
古之安阳,今之安阳。它为何被称为“中华字都”“飞翔之城”?又如何承载着悠久文明、积淀着厚重历史?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安阳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安民。
▲绿荫环绕的安阳市文峰塔。(麻翛然 摄)
记者:多年来您深耕于安阳名城古都文化研究,在您心中,何为安阳?
安民:“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这些都是郭沫若先生对安阳的赞誉。
安阳的名城古都文化博大精深,过去的10多年,我利用工作之余编写了安阳名城古都文化系列丛书,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视角,探寻并试图呈现安阳古都的辉煌历史和沧桑变迁,感触尤为深切。
如今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安阳,自古便是华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殷商以降,安阳先后称北蒙、殷、邺、魏郡、相州、彰德,始终是国都大邑、河朔重镇。自盘庚迁殷后,安阳创造了254年的殷都历史。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又成为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合计都邺94年。殷都与邺都合为安阳大古都,留下了殷邺故地、三台胜迹、彰德府城等历史文化名胜。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必然少不了享誉中外的殷墟,即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
大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君主盘庚率领子民从“奄”(今山东曲阜一带)西渡黄河,来到洹水之滨建都立业,史称“盘庚迁殷”,“殷都”安阳随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首个有稳定疆域、长期定居的都城。至今,安阳殷墟也仍然是我国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殷墟,是我们走近安阳、读懂安阳的一本古书。而“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甲骨文,则作为汉字的源头传续至今,成为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体系,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维系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与血脉。
▲殷墟出土的龟甲甲骨文。
如今,无论是对公众开放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是坐落于洹河之畔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汉字公园,都是古都安阳的亮丽名片。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始终与其厚重的历史内涵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位于安阳市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记者:邺城为“六朝故都京畿地”,邺文化是安阳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邺文化又是如何以都城营造和建安文学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的?
安民:邺城遗址位于今安阳城区东北18公里,为春秋时期齐桓公初筑。战国时期,魏文侯一度定都于此,西门豹投巫驱阴霾的故事便发生在漳河岸边。东汉末年,曹操攻占邺城并以此为王都。随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邺建都。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王朝的建立者杨坚焚毁邺城,迁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和民众至相州安阳城,此后的安阳亦称邺。
邺城由南北相连的两座城池组成,其中的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为曹操所营建,其规制和布局在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一是最先出现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二是宫城、官署与民居截然分开,改变了过去宫城、官署与里坊相参的状况;三是宫城、官署和贵戚所居都集中于北部,改变了“面朝后市”的传统。邺北城的规制和布局,对后世隋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都有一定影响。邺南城为东魏、北齐营建,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形状近似龟形,其北垣即为北城的南垣。
邺城三台蜚声海内外,它们位于邺城西北,曹魏时期因城基而建,其中曰铜雀台、南曰金凤台、北曰冰井台。三台之间有浮桥相连通,巍峨壮观,气势恢弘,演绎过文姬归汉等许多动人心魄的故事,历代歌之咏之的诗篇不胜枚举。邺城文昌殿之西有铜雀园,亦称西园,是邺下文人游乐宴会、饮酒赋诗之所,史称“西园之会”。
建安时期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创作繁荣、成就突出的重要时期,期间俊才云蒸、诗人辈出,尤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他们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对现实生活和苦难有着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并且在政治上都有一定的抱负,表现出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还是抒写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感慨,又或是表达对建功立业的追求,莫不充溢着慷慨激昂之情。
近年来,安阳市打造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颇为引人关注。为世人熟知的一代枭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诗歌现存20多首,大都为乐府体,悲凉慷慨、气势豪雄,都是建安文学的典型代表,为后世品读、研究古体诗提供了重要文学样本。
记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和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当时,“邺都”安阳在这个进程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又发挥出了怎样的作用呢?
安民: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邺都一带已是寺院林立、高僧云集。著名的寺院有创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的天城寺(修定寺的前身);修建于东魏武定年间的宝山寺(今灵泉寺),被称为“河朔第一古刹”;灵泉寺俗称“万佛沟”,佛窟、佛龛超过240座。这些寺、窟的佛像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是石窟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的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中窟刻有著名高僧稠禅师的线雕像,甚为珍贵。当时,邺下先后汇聚了慧光、稠禅师、道凭、灵裕、法上、慧远等众多著名高僧。据安阳师范学院的马爱民教授考证,稠禅师是第一个将武术从安阳传到嵩山少林寺的武僧。由此可见,少林习武之风源自古都安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邺都及其周边都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后赵为羯族政权,前燕为鲜卑慕容部政权,东魏为鲜卑拓跋部政权,北齐则是鲜卑化的汉人政权。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年间大力提倡尊儒崇经,推行礼乐教化,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制,涉及语言、服饰、姓氏、婚姻等诸多方面。东魏从洛阳迁都邺城时,“户四十万狼狈就道”(《魏书·常景传》),其中多数都是鲜卑贵族。在邺定居的各民族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同耕共织,不断广泛交往,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交融。
“殷和邺都是安阳的前身,安阳继承殷和邺成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的都邑。”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盘庚舍奄就殷,曹操舍许就邺,石虎自襄国迁邺,慕容隽自蓟迁邺,高欢舍洛阳都邺,可见安阳是古代农业最发达的黄淮海大平原亦即‘中原’的中心,所以多次被统治中原的王霸选定为宅都之地。”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建都邺的各民族政权共同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都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明清时期的彰德府古城也是名城古都文化的重要遗存。那么,这座古城具有哪些值得探究的文化蕴涵呢?
安民:位于安阳护城河以内的明清时期彰德府古城,有着弥足珍贵的历史人文底蕴。它秉承了千年古都的文化基因,枕山襟河,四省通衢,城池格局素有“5门4关9府18巷72胡同18罗汉街”之称誉,兼具中国北方古城的典型风貌特征。其民居建筑以北方传统四合院为基调,西风东渐的民国商业建筑存留至今,堪称“没有围墙的建筑文化博物馆”。
如今,彰德府古城的护城河与两处城墙角尚存,城内坑塘水系、街巷肌理仍然延续着古制。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高阁寺、彰德府城隍庙和韩王庙昼锦堂,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乾明寺小白塔,还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250余处。三朝贤相韩琦、明代儒者崔铣、“仁义巷”走出的郭朴、清代循吏许三礼、爱国将领李秉衡、文史大家谢国桢,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厚重的人文故事。可以说,彰德府古城是我们了解、研究明清时期安阳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和人文历史的重要遗存,是一座值得反复欣赏、探索的安阳文化宝库。
记者:进入新时代,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都有哪些亮点?
安民:如今,安阳生活着汉、回、蒙古、满、壮、苗、藏、彝等43个民族,是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进入新时代,安阳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古城保护复兴、文旅市场培育等纳入汉字文化、周易文化和曹魏文化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中,着力打造文商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交融的文商旅新高地,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汉字公园、广益佰年文旅小镇、安阳文体中心相继建成投运,可以说亮点频现。
2018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全省首批15个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安阳老城仓巷街、城隍庙—高阁寺、西大街等3个历史文化街区名列其中,约占安阳古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同年8月,仓巷街保护修复一期工程启动,秉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有机更新、传续文脉”理念,深入发掘了安阳的粮仓文化、传统民居、民俗风情、北宋州署园池等传统内涵,营造了古朴典雅的历史街区氛围。2019年春节,修复后的仓巷街惊艳亮相,成为“新春安阳网红街”。2021年新春,县前街、西华门街、神路街、鼓楼东街正式开街,各街市的民俗文化展示、市井生活体验、地方特产荟萃、同乐游园演艺、城隍敬香祈福等活动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安阳市民和各地游客,日均接待超过5万人次。
▲文化艺术节上的安阳抬阁表演。(麻翛然 摄)
▲在安阳古街表演的豫剧小演员。(鲍伟 摄)
令人欣慰的是,安阳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中,注重彰显名城古都的品质、内涵和特色,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如今,东南城角魁星楼片区成为了古城文旅新地标,老城居民开始使用集中供暖,城市水系治理引清截污,老城水系恢复自然生态……尤其是后仓湖水清岸绿、夜景璀璨,褡裢湖的睡莲、芦苇相映成趣,古韵生香、文商兴旺的安阳古城,已然呈现于世人面前。
( 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3期。)
原标题:《千年古都百回演义 一掬洹水半部春秋——关于安阳古都的对话》
监制|杨新华
审核|牛志男
统筹|刘佳 康坤全
采访|龙慧蕊
编辑|刘娴
制作|寇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