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观察单元。花了两个月,让孩子们自主观察记录,上一周形成了观察日记的定稿。从四年级的习作目标来说,孩子们的观察日记很优秀。但是我还是跟他们交流:写观察日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通过观察日记这个任务,训练自己连续细致观察的本领,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习惯才是目的,所以后期我们会继续学习如何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力。
观察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小目标是“每天都在更新自己”。怎么更新呢?当然是要有高质量的输入和高质量的输出,形成良性循环。输入的主要路径就是观察、倾听、阅读。输出的主要路径是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艺术表达(唱歌、跳舞、表演等)。前期我们班级很强调“通过倾听学习”,开展“海量阅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聚焦观察力的提升,通过观察认识这个世界,提高输入质量。
观察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感觉和知觉。知觉与感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心理过程。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直接的、生理性的反应,主要通过感官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实现。感觉关注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例如颜色、形状、声音等。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单一或多个感觉器官的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感觉的种类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内部感觉则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心理活动。知觉不仅涉及感觉信息的整合,还结合了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等因素。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时,不仅仅是看到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便是知觉的作用。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提供了知觉所需的信息,而知觉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解释。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知觉比感觉更为复杂,因为它需要整合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并结合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解释。此外,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例如,同样的视觉刺激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知觉体验,这与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密切相关。
观察力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要求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并伴随思维和语言活动。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并通过记录和分析来观察结巩固果。
观察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目的性、持续时间、细致性和概括性等方面。
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观察力逐渐萌芽并迅速发展。在0-3岁期间,婴儿的视力和立体视觉逐渐成熟,观察力从初级阶段发展到能识别简单事物和图片。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观察力在目的性、持续时间、细致性和概括性方面都有所增强。例如,3岁前的孩子观察目的性较低,而到了4-5岁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表达观察目的,并能进行持续的观察。然而,这一时期的观察力仍不够独立和持久,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
进入学龄前阶段(3-6岁),观察力的发展进一步加速。3-4岁的儿童处于个别对象阶段,只能看到单一的现象或某一个现象的一个方面。到了5-6岁,儿童进入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能够看到各个观察对象之间的直接空间联系。此外,5-6岁的孩子在大人的指导下可以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但独立性和持久性仍然较差。
小学阶段(7-12岁),观察力趋于完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观察的目的性和判断力方面表现较差,随意性较强,排除干扰能力较弱。然而,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逐渐完善,成为自觉、独立、有计划的心理活动。例如,三年级学生在观察中的判断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学生在分辨力和判断力方面明显提高。
观察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初步的观察到逐渐掌握观察技巧,最终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观察和理解。
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此外,观察力的发展也与学生的心理活动目的性、计划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不同年段,观察力培养的侧重点应该根据学生观察力发展的规律而定。四年级上学期的观察,三单元明确提出“学会连续细致观察,体会生动具体的表达”。我认为“连续细致的观察”是重点,应该在叠加训练孩子打开感官认识世界的同时,提升对观察对象细节分辨力,培养其独立判断力,并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匹配对应的表达力进行输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观察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从而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表达,去分享,进入“观察—表达”的正向循环。至于表达的“生动具体”是指向高质量的输出,则应放在下一个训练模块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