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二章、早期思想简述
第1节. 从灵魂到大我
3.大我本体论
邂逅《大梵与自我-商羯罗研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思考宇宙与大我融合的大门,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如何结合前沿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我”理论的深刻思考。在我思想探索的初期,我曾尝试构建多种“大我”的理论框架,并将这些尝试性理论统称为“大我本体论”。
读者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接触到“大我本体论”这一概念,并了解到作者与它有着多年的纠葛。它既是作者思想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后来批判的对象。这就像一个人在婴儿时期所依赖和受到保护的阶段,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这种依赖需要被逐渐摒弃。
那么,究竟何为“大我本体论”?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本体论”的内涵。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本体论”的简要说明:
首先,根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界定,本体论是探讨世界本质或构成基础的哲学理论。其次,参考冯契主编的《外国哲学大辞典》,本体论在广义上指的是所有实在的最终本质,而在狭义上则细分为宇宙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宇宙论)和宇宙本性的研究(本体论)。最后,从本体论的英文词源Ontology来看,该词亦可译作“存在论”或“实体论”。
我对于本体论的理解,正是融合了上述三种解释,即探究宇宙一切实在的基质及其存在机制的理论,旨在寻求对“永生”的哲学证明。
在我的早期思想中,我的终极需求是“永生”,而没有明确到“自我永恒存在”。后来证明,这样的明确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发问者对问题内容的明确,也应征了“提出正确的问题就等于找到了答案的一半”这句话。只有对问题本身先进行分析,才能够引导我们深入问题的本质,从而更接近答案。我当初是在后期思想阶段才意识到问题的重要,将探寻目标由“永生”改为“自我永恒存在”。
但在早期,我还远远没有到达对“存在是什么”进行反思的境地。我始终认为“存在”是不言自明的,我心中对于“存在”这个词的理解,往小说就是“东西”,往大说就是“宇宙万物的总和”,我将“万物、宇宙”和“存在”视为相同的含义。我猜想现在大多数人仍然持有这样的认知。当你问一个人“存在是什么”时,他们很可能会环顾四周,指着周围的一切说“这就是存在”。早期的我便是如此看待“存在”,根本没有深入反思“存在”的概念,甚至对“概念”本身也没有概念。当时的我刚刚步入本体论的探索阶段,对认识论、语言哲学处于“零认知”。
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本体论一直是主导。我甚至怀疑这种对本体论的依赖是否受人类婴儿期的母体依赖影响,导致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寻找宏大对象做依靠。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本体论的理念层出不穷,包括印度的大梵、古希腊哲人的本原、Being、逻格斯、理型、实体,近代西方的单子论、自然神论、物自体、绝对精神,中国的道、气、理、心,以及现代科学对宇宙学、物理学的研究,都体现出对本体论的极度依赖。
我早期的“大我本体论”正是出自这种依赖心理。我将人类的“自我”属性赋予宇宙,视其为一个宏大的“宇宙大我”,我对“个体小我与宇宙大我如何共同联系”的探索则体现出对“依赖关系”的关切。基于聚焦“宇宙实在的基质和机制”的本体论探索,我尝试摸清宇宙基质构成物的属性,以期发现小我与大我的共性;同时,我还尝试不同“机制”的探索,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第一因和演进的知识,以期看清宇宙小我与大我的联结方式。我的目的是想通过探究宇宙大我的基质构成、演进机制,论证其存在时间的无限性或生灭循环性,并建构小我融入大我永恒属性的模型,力争找到能够作为小我永恒依靠的真实证明。
简而言之,如果说“本体论”旨在寻找一个宏大的东西作为依赖,那么“大我本体论”则假设宇宙大我就是那个东西。即,大我本体论是一种用宇宙大我充当依赖的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