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渡口像一本愈发厚重的古籍,它扉页泛黄,小心翼翼翻开一页,里面满是岁月的饱经沧桑和历史的车轮前行的印迹。
现在留存的古渡口已然很稀罕,很难见了。然而,在镇江,在这个古称京口的长江咽喉之处,却几乎完整地保存着一个名叫“西津渡”的千年古渡。尽管其作为渡口的功能巳完全丧失,但西津渡青砖黛瓦古建筑,留驻着镇江的历史文脉,活生生向人们展示着昔日京口重镇曾经有过的繁华。
我在一个初夏的午后从句容九华山下来,走进了西津渡,踏着平坦的石梯沿坡而上,即见立于坡顶的雕花砖砌的券门,古朴而浑厚,上书“西津渡街”四字,字迹遒劲老道。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沧桑的“西津古道”了。
西津渡是镇江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原先是一个渡口,紧靠着长江,后来随着长江向北改道,这里距离江边已经很远了,失去了渡口的实际功能,只留下这一排排古老的渡口建筑和一个个古老的传说故事,不过商业繁荣一如古时。
西津渡古街共约千余米。它是一个开放的古街,既可以从东西两端任意造访,也可以从附近的任何一条巷道直插其中。我们选择了从东端进入古街。
未进古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有着欧洲古典色彩的拱券廊式建筑,青砖红砖叠砌而成的墙壁,勾以白色灯草缝,屋面却是钢质黑色的瓦楞,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立的英国领事馆。而现在,它已经改造成镇江博物馆。细细打量着这座历经沧桑巨变的建筑,近代史上那一幕幕令人感慨的往事便不由得在眼前飞。
转过博物馆大门,便是有着53级台阶的斜坡。据说这个斜坡还蕴藏着一个佛教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的教化去寻访圣贤,一路南下,先后求教了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为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便有了这个“五十三坡”。现在,游人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一位圣贤,一步步走完,也就意味着被53位高人点化了一次。
走过五十三坡,便正式走进了西津渡古街。街道两边是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板门,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透过雕花窗栏上那幽幽的朱红色,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四道券门石额上“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的题刻,还有沿街“长安里”、“吉瑞里”、“德安里”这一个个题额,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那过去的繁华。
一个小山坡,下面是宽阔的长江路,离开长江路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条小小的河道,小河属于长江的支道,至于真正的长江主航道在哪里?还在很远的地方。看来时间真的能改变一切,站在看不见长江的古渡口,我们不得不感慨:长江去哪儿了?
现在的西津渡更像是一个文艺的仿古街区,跟其他的地方一样,也是有着一层商业的外衣。咖啡馆,餐馆,文艺小酒吧,应有尽有。但西津渡有着更多真实的古建筑和古文化积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渡口的"一眼千年",隔着玻璃罩俯视:即见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台阶叠压重合,历史的年轮竟浓宿于这"一眼千年”中....... 远古的风尘与我的思魂,随着这旷久古渡而跳跃千年。
虽然这条街上的仿古建筑是后来重建的,依然保留了古时的风貌,灰砖木门。一地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镇江的老房子与苏州不同,与扬州、南京相似。
漫步於这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而道旁两边斑驳的青灰色砖墙绵亘着这条古街蜿蜒千米。我隐隐地仿佛看到历代人迹在这千年古墙上而时隐时显。
古道的青石板深深镌刻着车辙磨砺的岁月印记,耳边时时传来了千古岁月的喘息声......幽幽蜿蜒的西津古道,静谧中诉说千年的繁华与孤独。
西津渡,街靠着渡,渡连着街,众多的历史遗存,遍布的岁月留痕,展示着镇江宽厚而深邃的历史阅历;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在这具有1400年的西津渡负载与展现。
古街两旁明清式样的木结构房屋,隔三差五地开设着书画、装裱、古玩、赏石、根艺等艺术品商铺,以及供游人小憩的茶坊、酒肆,鳞次栉比;然而却是门第冷落,景况萧条而令我扼腕叹息。
从东到西走完千米长街,,一座过街佛塔,还有其旁的“观音洞”、“救生会”等历史遗迹,把一幅原生风貌的古渡长卷展现在游人面前,让人觉得西津渡这个地方,曾是个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地方
这座横亘在街中的藏传佛教风格的佛塔,名叫“昭关”佛塔,为西津渡的标志性文物,自元代流传下来巳逾八百余年,是全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过街佛塔。
古旧式的西洋楼房,屋楣上依稀能看到镌刻“1890年”的字样,这是镇江旧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现已改建为镇江博物馆,楼房虽简朴却气度不凡。岁月的留痕,无情地呈现出清末时期的历史创伤,令我感慨万千!
缓缓走过西津渡古街。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眼前的一切却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和煦的阳光下,古街上的居民悠闲自得地生活着。
信步走进一个“醋吧”,细细地品一口,里面却似乎有着古老的回卤豆腐干和麦芽糖的味道。而精致小巧的蒜山如盆景一般坐落在一方园圃中,那山巅的蒜亭还在高高地远眺着昨日的长江。
走到这个曾紧靠江边的“待渡亭”旁,无法抗拒的古风里,我感到自己仿佛也变成了歇脚的渡客:长江在脚下流淌,渡船正从对岸摇来,熙熙人流中只听车轮咕咕,匆匆脚步声里夾杂着小贩的叫卖。
一束阳光越过街后云台山上的亭阁,投射在青砖古墙上,把我拉出时空穿越,回到了现实中:这里是历史中的西津渡,这里也是现实中的西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