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奥密克戎易感性高、致病力低的科学研判,国家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核酸检测和健康码不再是必要防控手段,居家自测抗原,就可以检验是不是“阳”了。
权威专家的防护科普、相关部门的用药指导,都如及时雨一般,给大家以信心和安心。但是与寒潮同时而至的是,新冠阳性增多和冬季流感高发同时叠加,各医院急诊、发热门诊外惊现排队排到大街上或排队时长超过六七个小时的情况。
尽管专家一再呼吁,症状轻微甚至发热一般不必去医院,科学了解,参考该内容,基本可以冷静对待“阳”了的情况。但目前盲目“囤药”以及扎堆“就医”的情况,最大原因是对“阳”的担心和紧张,对病症未知的恐惧,就像患了“恐阳综合征”。
那么如何消除“恐阳”心理?出现抗原检测阳性时,除了按提示科学用药、安排作息之外,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当不慎传染给家人时,无法消除内疚感怎么办?你关心的心理问题,答案在这里。
科普专家:刘爱民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二级心理咨询师
No.1
关于“阳”,你要了解的心理问题
1.心理惯性
——对管控的托付心态未变
心理惯性是指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惯性比较大,就会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当前大众主要的情绪就是焦虑、烦躁、紧张和不安。
防控政策逐步优化后,突然的改变让大家变得“不太踏实”,这也是历经3年的严格防疫后,多数人都延续严格“管控”惯性所形成的一种“托付心态”。这种心理惯性需要一个时间段来逐步改变。有的人心理惯性小、适应能力强,恐惧和不适感就低,应对“阳”时就会从容和理性;相反,心理惯性大、适应能力较弱,就会出现焦躁、恐惧感强。
2.刻板印象效应
——对新冠病毒的刻板印象未变
我们的认知容易存在刻板印象,这很常见,也很正常。对病毒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更新,3年前,疫情初期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即使了解了奥密克戎与初代新冠病毒、德尔塔病毒等的毒性、致病力不能同日而语,依然无法完全消除对病毒的刻板印象。
3.弱者心理
——未走出长期自我否定和压抑
由于长期被保护的同时我们的行动会受限,随之而来的是自我否定、孤独、无助、压抑等负面情绪反应,易陷入长期弱者心理。
在过去,一些“阳”了的人们可能会被回避和疏远,把“阳”与被排斥、被拒绝、是弱者画上等号,导致我们进一步自我否定,弱者心理被强化,情绪状态进一步恶化。
No.2
面对“阳”,你要这样做
面对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法:
1
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反应
负性情绪反应是我们应对压力的自然反应,得知自己“阳”了会让每个人或多或少出现负性情绪。接纳它们,它们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过于害怕和不接纳,会导致恶性循环成为病症,比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2
多收集权威资料稳定心态
科学信息越少,幻想的空间越大,产生的恐惧感就越强烈、越持久。不确定感是带来焦虑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了解权威机构发布的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及死亡率等数据,减少疾病的污名化,多看真实案例,不要相信网络上那些为了吸引眼球、以讹传讹的虚假消息。储存防病、治病知识,合理准备药物,应对身体不适。这些增强事物确定性的行为,都会极大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3
培养或发展兴趣爱好
阅读经典、听轻音乐、适当运动等能很好地缓解压力。在身体极度不适时,可通过睡眠、听舒缓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缓解病痛和心理恐惧。在身体好转后,积极投身建设性的活动,比如工作、茶艺、美食制作等,能增加我们的控制感和自信心,有效缓解焦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很多人沉迷于刷短视频,这一行为从心理学上讲,并不利于居家康复期间静心。
No.3
“阳”了传染给家人,请不要“内疚”
很多人在被感染后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内疚或自责心理,觉得自己连累了家人。其实,由于病毒变异后传染性强、隐匿性强,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明确自己是何时何地被感染的,于是在不断地猜测、怀疑和后悔中,“内疚感”不断升级。
在心理学上,有一项情绪能量等级研究,被广泛引用。能量级位于底层或者说对人体最负面和不利的情绪不是愤怒、悲伤和恐惧,而是羞愧和内疚。
内疚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是因为我们犯了错误,或者因为我们的原因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绝大多数的内疚是比较轻微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但当前情况下,我们要非常重视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后而产生的持续内疚感这一心理危害。
1
确信不必内疚
如果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亲友感染病毒后产生了自责或者内疚情绪,我们首先要明确或者帮助亲友明确:生病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为生病而感到内疚。
2
确定不可迁怒
近2-3年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变大,有些火气没地方宣泄,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增强负面情绪,因此,要正视自己的情绪从哪来,及时自我调节,不要因为病毒迁怒于家人。如果家里有孩子,也可以利用“停摆”的时间,和孩子培养良性亲子关系。
希望通过以上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帮助大家顺利度过当下的特别时刻,开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本期话题讨论
转化不良情绪,你有什么高招?
欢迎来评论区
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文 | 景啸尘
编辑 | 李志鸣
校对 | 耿 静
审核 | 叶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