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学习困难门诊:学不进去,或许是一种病
2022-06-07 11:30  浏览:658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学习困难是一种病吗?家长们带着焦虑和疑问,来到江苏省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想寻求一个答案。

2021年2月4日,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开诊,当天上午就有30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开设至今,该门诊已经接诊了4000多个孩子。而一到开学季和考试后,学习困难门诊门外更是摩肩接踵。

01

一号难求

或许家长希望在这里能得到提高孩子成绩的指导,而对这里的医生来说,学习困难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门诊开设的前一年,吴丹丹主治医师在心理行为门诊出诊时,常常听到“孩子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成绩总是上不去”“一个单词能记好几天”等诸如此类的诉说。通过对这一年的就医数据进行粗略分析,她发现,家长的困惑都指向了——学习困难。

“孩子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一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病理性原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最为常见。”吴丹丹对记者说,有些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跟精神心理疾病挂上钩,对心理门诊敬而远之。所以来到这里前,家长们多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带孩子去不正规的机构做一些所谓的注意力训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似乎没多少效果。

如何帮助陷入困境中的孩子找出问题所在?该院儿童保健科决定在心理行为门诊之外开设新门诊,聚焦学习困难这一现象。“或许这样的名称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放下心中的戒备,安心寻求治疗。”儿童保健科主任刘倩琦道出了初衷。

该门诊的火爆程度让刘倩琦始料未及,甚至一号难求。“现在是每周二、周六出诊,计划在周四增开一天。”目前,由两位儿童精神科医生、5位专业心理治疗师及1位康复技师组成了一个核心团队。由于需要详细了解患儿病情和日常细节,初次问诊基本需要15~30分钟,一天40个号在现有的人力条件下,难以为继。

02

“换了一个娃”

在“蹲”了好几周后,欢欢妈抢到一个号。就诊那天一大早,她就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欢欢在诊室门外候着,时不时通过门上的小窗望一下,恨不得马上进去求个答案。

因为她实在受不了了。本以为欢欢只是比同龄小孩调皮一些,成绩差一些,但欢欢妈几乎每天都要接到老师或者其他孩子家长打来的“投诉”电话。最近,欢欢更是把一个同学门牙磕掉了,为此赔偿了两万多元医药费。

“他上课总是坐不住,东戳戳这个西戳戳那个,有时还故意把橡皮扔在地上。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作业总是写到午夜,我跟他爸都要神经衰弱了。”欢欢妈一见到吴丹丹,就开始疯狂“输出”。吴丹丹耐心地听着欢欢妈的诉说,时不时地问上一两句:“欢欢跟其他小孩的相处怎么样?”“一年级的时候还有人跟他玩,上二年级后都没人理他了。”欢欢妈不假思索地答道。

在20多分钟的沟通后,根据种种典型表现,吴丹丹判断欢欢有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后来通过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并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做了注意力测试等专业评估,欢欢被确诊。

“在学习困难门诊,约有65%的患者像欢欢一样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根据目前的诊疗指南,对于学龄期孩子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吴丹丹说。针对这样的诊断结果,欢欢妈很担心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这也是吴丹丹在接诊时遇到最多的阻碍,每次她都要将用药获益、风险和必要性反复解释几遍。好在欢欢妈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服药一段时间后,欢欢的课堂表现逐渐变好,然而,欢欢与家人之间的冲突依然激烈。

欢欢妈忽略了吴丹丹曾提示过的最关键的一环——家长干预。吴丹丹解释:“光吃药是不行的,家长要学会恰当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向和负向强化。”欢欢妈意识到自己也需要发力,于是她开始上家长培训课,认真记录欢欢在生活中的小细节,还不时地向吴丹丹请教和反馈。

使劲的方向和力度都到位了,欢欢妈欣慰地对吴丹丹分享:“简直像换了一个娃!”

03

家长要一起使劲

中国青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显示,在6至16岁的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比最高,达6.4%。

然而,根据2015年《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数据,我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就诊率却很低,不到10%。

正如数据显示的那样,吴丹丹也有着说不尽的遗憾,“大约1/5的患者都是来看一下,就再没见过”。让家长“不告而别”的原因有很多:不相信孩子真的患病、不想给孩子用药、自己工作太忙、治疗周期长等。

最近,吴丹丹第二次见到了小飞和他妈妈,这次小飞病得更重了。去年9月,小学四年级的小飞因多次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被妈妈带来就诊,并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孤独症问题。当时因需要药物治疗,小飞妈妈觉得“娃没救了”就没再跟进。这次见面,吴丹丹发现小飞又添了新症状——对立违抗性问题。“这样的孩子不太看得懂别人的脸色,又存在注意缺陷的问题,经常会遭受批评。”

吴丹丹向记者解释,关键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就会像多米诺骨牌,拖得越久,越会诱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的最低年龄已从6岁降至4岁,建议更早地开展行为干预。

“与学习困难相关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只有少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大多数则需要长时间治疗。而且光靠医生努力远远不够,家长也要一起使劲。”刘倩琦说,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医生的配合程度对孩子治疗都极其关键。刘倩琦团队不断从家长侧发力,他们通过微信群向患儿家长科普相关知识,并及时督促家长要做到位;此外,还将因疫情难以在线下开展的培训课转至线上。

吴丹丹说,有时发现孩子并没有疾病,而是家长们对孩子学业期望值过高而陷入焦虑。此时,她的患者便成了家长。

透过“学习困难”现象揭示孩子患病的本质,学习困难门诊直指“社会痛点”,但如何接住一个行为失准的孩子,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社会用更多耐心来共同作答。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发布人:b7e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