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知识体系构建与意识塑造
2022-07-06 11:29  浏览:689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导 语

据统计,道路交通事故中,85%是由于驾驶人不遵守规则或其他原因导致。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在快速机动化进程中,驾驶人的管理教育模式存在一定问题,系统性构建驾驶人的交通安全知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首先立足道路交通运行的基本规律、社会交互关系等特性,系统性梳理了驾驶人交通安全知识内容,搭建了融合交通物理、交通法理、交通伦理“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架构。其次,针对交通三“理”,分析了各个层面的基本概念内涵。最后,围绕交通三“理”内涵,分别提出对驾驶人学习教育、上路驾车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所遵守的基本规则、所具有的基本素养。

引 言

机动车驾驶人群体,既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组成要素,也是社会文明形象的直接表征反映,其驾驶行为直接影响道路交通运行,更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群众收入水平提升,群众买车登记、考试领证需求持续旺盛,我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不断飙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千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00辆;机动车驾驶人达4.81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44亿人,机动车驾驶人占成年人比重约50%,逐步迈向“家家有车、人人有证”的时代。但与此同时,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不高,交通违法多发高发,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成为交通安全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难题。据统计,道路交通事故中,85%是由于驾驶人不遵守规则或其他原因导致。究其原因,驾驶人安全知识不足、规则意识不强、伦理认识不深,尚未建立系统性的交通安全知识体系,未能将尊重生命与规则根植于内心、外化于驾驶;也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在我国快速机动化进程中,驾驶人的管理教育模式过分注重资格管理、应试教育,对驾驶人遵纪守法、安全文明等基本素养缺乏关注和培养,更缺少与我国交通环境、传统文化、伦理价值相结合的交通文明凝练与构建。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未来我国驾驶人数量将达到8~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0%,将在交通运行和社会运转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对交通安全和社会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系统性构建驾驶人的交通安全知识体系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欧美发达国家机动化进程较早,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交通文化特点,对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已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中,对驾驶人安全驾驶知识的传递、特别是在培训考试环节,主要以主管部门编制的《驾驶人手册》为载体,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各州发布的《驾驶人手册》,以及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发布的《驾驶操作指南》等文件,将安全驾驶知识分为基本的驾驶操作、特定道路交通环境的安全操作、应急救援等部分,充分融合尊重生命、安全第一等基本理念,形成其特定的驾车文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受西方国家机动车特点影响,但也充分结合了其特定的制度文化特点,在驾驶人培训考试中设定了基本理论知识、场地驾驶技能、道路驾驶技能等考核科目;其中驾驶知识体系构建则以《道路通行规则教科书》等文件为指引,强化驾驶人对交通规则的学习应用,建立规则意识、文明意识。我国对驾驶人的培训考试分别由交通运输和公安交管部门负责,系统性的安全驾驶教育主要依托驾驶准入的培训环节,由驾培机构依照两部联合发布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和考试大纲》开展教学工作,并以此帮助驾驶人建立安全驾驶知识体系。但受传统驾培考试模式和内容设计的影响,以及当前十分普遍的应试刷题现象,诸多驾驶人并未接受系统性的驾驶知识教育,更难以理解安全驾驶知识背后所蕴藏的诸多基本原理。

道路交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从行为特性来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既有其个体属性,更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属性。个体属性,即驾驶机动车实际操作的个人行为,需驾驶主体具备驾驶的基本安全驾驶知识;社会属性,即驾驶机动车过程中所产生的公共影响,在与其他的交通参与者、自然环境的交互中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养。由此,作为道路交通运行的基本事件,驾驶机动车是一项典型的双重属性行为,要求驾驶人必须掌握和遵循基本的通行规律,即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相应的驾驶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驾驶人必备的安全驾驶知识体系,涵盖三“理”:一是交通物理,即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等各要素协同运行的基本原理;二是交通法理,即获得准予驾驶许可的权利及其对应的遵法守规义务;三是交通伦理,即在交通系统中遵循基本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对待其他交通参与者、自然环境的态度。下文一一进行分析。

交通物理——安全驾驶知识

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路、管理、环境等要素构成,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车辆、道路、环境则是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进行设计和管理。所谓交通物理,即道路交通系统中各要素的各自和交互运行过程中的物理规律。驾驶人必须掌握各要素最基本的物理规律,熟悉驾驶操作要求,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做到安全驾驶。

1

交通参与者特性

驾驶人驾车过程中,不仅要深度认知自身的基本身心特性,也要了解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特性,进而准确判断自身和他人的行为,预防交通安全风险产生。对驾驶人特性而言,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特性。驾驶机动车是驾驶人感知交通环境、做出反应、进行操作,完成动态驾驶任务的往复循环过程,其基本的生理特性决定了是否能全面感知、准确判断、合理操作。在此过程中,驾驶人的生理特性涵盖了大脑、五官、四肢各自的分工及协作,充分运用视觉、知觉、味觉、触觉等条件感知交通环境,通过大脑进行分析判断,进而通过上肢、下肢的协调操作车辆机械,完成所需的行驶或停车任务。驾驶人了解自身的生理特性,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避免疲劳、疾病、服药等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下驾车,更有助于清晰认知酒精、毒品等驾驶人生理的影响,杜绝酒驾毒驾药驾。第二是心理特性。驾驶人心理活动也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完成驾驶任务,特别是驾驶人的个性气质,对驾驶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以著名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划分为例,其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根据四种液体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气质的四个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的人表现热情、活泼、反应敏捷,驾驶机动车时更为灵活机动;粘液质的人表现平静、稳重,驾驶机动车时更为谨慎;胆汁质的人表现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驾驶机动车时更易出现冲动、急躁情形;抑郁质的人表现为观察细致、较为敏感、优柔寡断,驾驶机动车时更为细致。驾驶人了解自身的气质特性,有助于克服驾驶不足,调节自身状态,提升驾驶的稳定性,预防超速飙车、路怒斗气等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对其他交通参与者而言,驾驶人有必要了解其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的一些典型特点,从而防止可能存在的危险。如不同年龄的行人步行速度、幅度差异较大,老年人步履蹒跚,驾驶人应注意礼让,避免鸣笛催促导致老年人生理不适;少年儿童活泼好动,步行易改变方向,驾驶人应注意观察其动向,特别是防止其从街口巷尾、停车间隙突然穿出。又如,不同自行车骑车人的速度、方向存在明显差别,普通自行车骑行人速度较慢,稳定性相对较好,驾驶机动车在转弯等情况下将留有更大的余地空间;电动自行车速度快、稳定性差,也易占用机动车道,驾驶机动车过程中更要防止其突然穿插。总之,交通参与者的特性,是道路交通各要素最为核心的内容,特别是驾驶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性,有助于驾驶人更为深刻地认识自身,改善驾驶行为,提高驾驶能力和素养。

2

交通工具特性

驾驶人的交通工具-机动车,是典型的工业化产物,具有机械组成多、运行特性复杂等特点,对驾驶人所应具备的知识背景要求相对较高,且随着车型的变化呈现多元化特点。驾驶机动车,需掌握基本的几类特性:一是车辆基本构造或组成,汽车底盘、发动机、车身、电气设备等四大部分主要构成及特点,特别是通过仪表、信号等显示的启动、点火、照明、灯光信号及其他监控装置。了解车辆基本构造和组成,有助于驾驶人熟悉车辆的基本构件,准确把控方向、速度、挡位、制动等装置的操作要求,掌握正确操作要领,确保精准控制车辆,安全行驶和停车。二是车辆主要安全装置,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头枕、逃生出口、ABS、儿童安全座椅等安全防护装置,以及三角警告牌、灭火器等辅助安全应急装备。了解车辆主要安全装置功能及其使用方法,有助于驾驶人正确使用,加强安全防护,防止驾乘人员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三是车辆的运行特性,包括车辆的加减速性能、制动性、通过性、稳定性等内容,直接决定着车辆在道路交通运行中的安全稳定。了解此类技术性能,有助于驾驶人根据车辆基本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驾驶任务要求,达到安全驾驶、熟练驾驶的水平。四是车辆的装载和牵引特性,主要体现在客货运输车辆上,不同车辆类型的载客载货要求不同,牵引挂车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掌握专业的载客载货和牵引知识,是驾驶大中型客货车、从事客货运输的必然要求。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车辆性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电动化、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驾驶人不仅要了解新能源车辆的运行特性,特别是电动车辆电池、电机、电控等系统的特点,掌握电动车辆操纵装置的操作方法,熟悉电机输出的动力特性,熟练掌握安全驾驶要领;另一方面,也要了解智能车辆驾驶要求,熟记辅助驾驶功能启停方式、运行范围、接管操作等要求,正确操控辅助驾驶装置,并根据车辆智能化等级、道路交通状况等条件,监控车辆运行状态,随时准备进行异常情况接管,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在实际驾车过程中,驾驶人对车辆基本特性的了解,不能停留在宏观概念层面,还需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对所驾驶车辆特别是租借车辆,必须在上路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试驾,确保熟悉安全驾驶操作要求。

3

道路基本特性

道路是驾驶机动车安全运行的载体基础,了解道路的基本特性,是驾驶人有效应对出行环境的必备条件。从技术组成角度讲,驾驶人需了解道路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涵盖路基路面、平纵曲线、超高加宽、桥梁隧道、弯道曲线等技术指标要求,特别是车辆在此类出行环境下的运行要求,如何实现平稳控制速度、距离、方向,实现车辆运行与道路环境的匹配,顺利完成动态驾驶任务。从出行场景角度来讲,驾驶人需了解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农村道路等四大类环境下的交通特点,熟悉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大、速度限制多、人车混行普遍、人员密集点多、停车条件困难等特点,熟悉高速公路全封闭管理、出入口间距长、运行速度快、危险系数高等特点,熟悉国省干道货运车辆多、速度差异大、沿线开口多等特点,熟悉农村道路交通工具多、路况条件差、管控设施少等特点,从而对各类场景下的安全通行规则、风险源头等有深度认知,实现在综合场景下的准确判断、安全驾驶。

4

管理的基本特性

交通管理是道路交通相关主管部门根据交通安全运行或其他特别情况采取的管控措施,其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交通警察指挥手势、交通管控设施等方面,也是道路通行的基本权利和规则的外在反映。从管控特性来看,主要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常规管控措施,主要通过道路上的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交通设施实施,表示常规性的通行规则,要求驾驶人按照交通信号所指示的要求驾驶车辆进行调控速度、距离和方向;另一类是非常规管控措施,主要是通过管控公告、交通公告牌、锥桶等临时管控设施实现,表示特殊的管控要求,常用于大型活动、应急处置等情形,要求驾驶人进行适当的执行减速、绕行等活动。从对驾驶人要求角度看,可分为三类情况:一是掌握交通信号的基本规定,熟悉警告、指示、指路、禁止、旅游、施工、辅助等交通标志,指示、禁止、警告等交通标线,机动车信号灯、非机动车信号灯、人行横道信号灯、方向指示灯、车道信号灯、闪光警告信号灯、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信号灯等交通信号灯,以及直行、转弯、待转、停止等交警指挥手势,各类交通信号外观颜色、形状及其所代表的含义。二是掌握交通信号综合场景的驾驶操作,了解典型交通信号设置的场景,特别是多种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综合应用的场景下,交通规则的正确理解与遵守。三是掌握非常规管控措施驾驶操作,了解本地有关机动车限行限号规定,遇有大型活动、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下提前了解管理部门发布的交通管控公告,遇到交通事故、临时性施工等交通管控路段情况下遵守让行、绕行、限速等规则。

5

环境的基本特性

自然人文环境也是影响安全驾驶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各类气候条件多变、自然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雨雾冰雪、大风沙尘等恶劣天气在不同地方多发高发,会导致驾驶人视线受阻、道路路面湿滑、车辆制动距离延长等情况,进而影响安全驾驶,要求驾驶人根据天气情况慎重选择出行,及时调整驾驶车辆速度距离,规范使用灯光喇叭等装置,应对恶劣天气下的安全通行。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临水临崖、桥梁隧道等复杂交通环境较多,对驾驶人准确观察道路交通环境、精确判断交通运行条件、正确操作车辆装置要求更高。在人文环境方面,我国地域较广,且是多民族国家,各地人文环境差异甚广,反映在道路沿线建筑、道路使用管理、驾驶人驾车特点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要求驾驶人能够主动了解当地人文特性,尊重和适应当地民俗习惯,防止交通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

交通法理——权利义务观念

驾驶机动车是一项十分危险的活动,因此在管理上采用特别的许可制度,驾驶人必须具备驾驶资格、遵守特定的交通规则,才能实现安全文明驾驶,保障道路通行安全有序。从这个角度来讲,驾驶人应具备基本的法理意识,即权利义务对等观念,了解可享受的驾驶权利,尽到应尽的遵法守规义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持证的权利义务

驾驶是法律允许的一种危险行为,是有条件的行政许可,并非特权。驾驶证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为通过交通法律法规、驾驶技能考试的人颁发的,驾驶人驾驶机动车时必须携带合法有效的驾驶证。可以看出,驾驶许可是一类典型的行政许可,具备许可事项的各项要素和程序。从许可主体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授权公安部门办理机动车驾驶许可事项,要求申请人符合公安部门规定的驾驶许可条件、经考试合格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给相应类别的机动车驾驶证。从许可对象看,驾驶证的申请和使用主体是个人。从许可条件看,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授权,公安部制定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对申请人的年龄、身体、安全驾驶经历等条件做了详细规定,并结合不同准驾车型驾驶证进行了分类细化,以确保不同准驾车型所需差异化的驾驶能力要求。从许可程序看,《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也规定了申请驾驶证的详细流程和具体要求,提出申请阶段规定了申请人填表信息、携带材料等要求,参加考试阶段规定了各科目考试内容与方法、合格标准、考试监督管理等要求,发证阶段规定了参加宣誓教育、领取驾驶证等要求。此外,针对持证用证阶段,还规定了驾驶人必须遵守的实习期管理、期满换证、定期审验、提交体检证明等要求。对违反许可条件、许可程序的情形,《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也明确列出了相应的惩戒措施,根据情形给予罚款、注销驾驶证等处置。在此基础上,驾驶人才能合法拥有机动车驾驶证,如不符合相应的许可条件和程序,则应主动注销其驾驶资格。由此,驾驶人在享受驾驶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守驾驶许可所设定的许可条件,尽到主动申请、按规考试、合法取证、定期审验、按期换证、到期体检、到龄注销、服从管理等义务,做到权利和义务对等。

2

通行的权利义务

实际驾车过程中,享受持有驾驶证的权利更多体现在驾车出行环节,能够得到驾车出行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但其对应的义务则是需遵守基本的通行规则。驾驶机动车出行,处于公共的道路交通空间,必然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形成交互,因此形成典型的公共空间下多元交通参与者使用道路的情形,需要明确界定各交通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在交通法理中,最基本的规则是权责一致,驾驶人享受驾车的权利,必须尽到相应的义务,包括遵守道路通行规则、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按照规定的时空范围出行等要求。道路通行,路权原则是基本要求,蕴藏在法律法规要求的驾驶行为,也体现在交通信号规定的时空范围,包括上路行驶权、通行权、先行权。一是上路权,要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具备上路行驶资格。车辆牌证应当合法、齐全、有效,驾驶人应当取得相应准驾车型的驾驶资格,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提前检查熟悉车辆、规划出行路线。二是通行权,要按照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措施要求,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驾驶机动车,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指示,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时间、地点、顺序通行。要保持安全的速度,按照道路或车道限速标志标线的速度范围通行,符合车流整体运行速度。要选择合适的车距,跟车距离遵守“开多快跟多远”的原则,横向距离要与相邻车道车辆距离保持在1.5m以上等。三是先行权,保障特殊情形的优先通行。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特种车辆在执行紧急任务时具有优先通行权,社会车辆应当靠边或停车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等交通弱势群体应当被尊重和礼让,应急车道作为生命通道严禁违法占用。对违反上述通行规则的情形,驾驶人将会受到罚款、暂扣驾驶证、吊销驾驶证、拘留等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或强制措施,如果发生醉酒驾驶、交通肇事等情形,还会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


交通伦理——道德价值判断

伦理,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汽车社会,驾驶人的行为直接决定着道路交通运行的安全与效率,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驾驶人行为业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道路交通运行中,基本的伦理规则是汽车社会和谐运行的根基。总体而言,驾驶人要掌握和具备人文、社会、生态三个层面的伦理规则。

1

坚持生命至上的人文伦理,守护公共安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交通权利体系中,生命健康权是最高最基本的权利。“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应成为交通伦理的首要原则。道路交通运行的次生危害最直接的威胁就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驾驶人驾驶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存在独特性和唯一性,以预防、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为第一要务,对人的生命给予最高的敬畏,以遵守通行规则保护交通参与者的生命权。实际的驾驶行为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避让紧急车辆。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特种车辆是专用用于处置紧急事件、开展救灾救助救治工作的车辆,是保障公共安全的交通工具。其执行紧急任务时,在道路上有优先通行权,驾驶人驾驶车辆遇有此类情况,应当进行避让,为救助他人生命财产让出通道;同时,应急车道作为生命通道严禁违法占用,也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二是礼让交通弱势群体。行人和非机动车等群体在参与交通活动中缺乏外在的安全防护,受到的安全威胁更多,因此也被称之为“交通弱势群体”。驾驶人驾车过程中,遇路口路段有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同道混行等情况时,注意观察行人和非机动车动态,减速或停车礼让其先行,避免鸣笛催促,减少对其生命健康的威胁,是敬畏生命的一种基本素养体现。三是杜绝危险驾驶行为。驾驶机动车具有高度危险性,一旦疏忽大意甚至故意危险驾驶极有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他人的伤亡。驾驶人应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通行规则进行安全文明驾驶,坚决防止分心疲劳、随意加塞、滥用远光灯等影响他人安全的驾驶行为,更要坚决杜绝酒驾醉驾、超速超载、追逐竞驶、路怒斗气等极端漠视生命的驾驶行为,恪守生命至上的基本原则,维护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

2

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伦理,维护公共利益

公平正义,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存在于社会成员间的平等权利。驾驶人驾车过程,既是个人完成出行的过程,也是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交互的过程,必然存在相互的公平正义。因此,驾驶人必须了解和知晓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一方面,要体现“公平性”,驾驶人应了解汽车出行对消耗能源资源、道路空间资源的成本,在享受现代汽车文明时进行理性的反思,对自己的获利行为作出合理评价,对自己付出的成本进行合理评估,做到权利义务平等。如,驾车过程中,驾驶人得到了出行的便利,但机动车运行消耗能源,及其产生的尾气排放、噪音、扬尘等污染,均属于外部负效应,增加环境的压力、其他人的困扰,驾驶人必须为此付出必要的成本,通过缴税与付费等方式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又如,机动车通行需要占用更多的道路空间资源,造成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中一定程度的不便,在驾车过程中应通过礼让予以补偿。另一方面,要突出“正义性”。以《正义论》的“差别原则”来审视交通正义,享有较多道路交通资源的一方应当适当让渡自己的权利给资源消耗少的一方。驾驶人以换位的角度思考行人、非机动车骑车人、残障人士等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破除驾驶人的自我中心主义,驾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礼让和尊重,出现交通冲突时更多让渡自己的资源和权利,通过“让行”实现交通正义。此外,实际道路交通运行中,交通环境的公平正义原则,也体现在驾驶人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对通行权利的干扰和影响,如“豪车”通行过程中的个别“霸道”行为即是经济权利对通行权的典型干扰,一些具有社会身份的人员驾车乘车中出现的通行特权则是政治权利对通行权的典型干扰。这既需要驾驶人从根本上认识路权的本质,规范自身驾驶行为;也需要社会大众等多方面监督,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从而共同维护交通环境的公平正义。

3

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态伦理,爱护公共环境

汽车交通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污染,诸如尾气排放、路面扬尘、电池消解等负面效应,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另外,驾驶人驾车过程中随意抛物等不良行为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驾驶人有责任、有义务在驾车过程中进行保护。因此,驾驶人要树立生态环保的伦理价值观,以良好的驾驶行为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宏观层面,即使作为一名驾驶人,也应按照不同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在合理的出行范围内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等绿色低碳的方式出行,最大可能减少驾车产生的高能耗、高排放等外部负效应。在中观层面,驾驶人使用机动车出行时,尽可能购置使用新能源车辆,减少使用燃油车带来的排放污染等情况。在微观层面,驾驶人要保持谨慎、稳定的驾驶状态,结合道路交通情况,使用经济车速驾车,不激烈加减速,不随意变道加塞,不发生车窗抛物等影响环境行为,从个人的具体行为层面做到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乃至生态环境。

结 语

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是推进交通强国、文化强国、平安中国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驾驶人的交通安全知识体系构建和意识塑造是形成其安全文明素养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交通机动化的深入推进,驾驶人总量及占总人口比重的持续攀升,交通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驾驶人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培训考试、宣传教育、执勤执法等实战过程中,更需对驾驶人交通安全知识进行系统性传递,破除传统驾驶操作导向的知识讲授,搭建以交通伦理为根基、交通法理为支撑、交通物理为纲要的交通安全知识体系,着力提升新驾驶人安全文明素养,推动驾驶人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新时代,驾驶人交通安全的治理不仅在于强化其对道路交通要素运行规律的认识,也在于夯实其权利义务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更在于铸牢其尊重敬畏生命、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价值观;进而推及全体交通参与者,凝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机动化特点的交通安全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巩建国)

编校丨刘林 赵晓轩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交通言究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人:6875****    IP:223.213.7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