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空间站:科学探索新平台 | 焦点访谈
2025-01-02 17:26  浏览:291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22年12月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一项项科学实验试验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完成。其实自从2021年4月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升空后,长期连续的在轨科学研究就已经开始了。12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系统总结展示空间站建成以来科学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这些科学研究和应用,会如何改变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又会给我们的未来,创造什么样的可能呢?

2024年12月17日,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九号乘组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出舱活动,9小时出舱时间,再次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时间纪录。不断被刷新的,还有中国空间站在轨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在轨两个月,科学实验和试验依然是神十九乘组航天员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第一次进入空间站的果蝇也已经在航天员的帮助下成功搬家。

中国空间站开建以来,已经在轨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2024年12月30日发布的《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各类科学实验和试验的进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强:“目前为止,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返回了近百种实验样品,以及200多T字节的实验数据,已经有一些初步成果显现。比如在干细胞方面发现了一批关键靶点,为骨质疏松症、肌肉萎缩(治疗),解决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在微重力物理科学方面、材料制备等方面有一些新的机理发现。”

从观察微观世界的粒子到航天员照顾一起飞天的动物植物,从探索基础物理规律到试验各类新技术,这些实验和试验都是我国科学家深入研究、自主提出的重要科学课题。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我们的目标是,在基础科学前沿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应用基础和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加大对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科技供给,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空间站精心安排了14个科学实验机柜,通过可更换的模块不断开展新的实验。

顾逸东:“这些装备到目前为止运行非常好,科技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来的、需要开展研究的一些项目比较及时地送上去,成了天地互动,基本上,我们一年或者一年半一次全面征集科学项目。”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两相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刘秋生:“在空间没有地面重力环境下,换热过程是不同的,有些热设备不能在空间正常开展(工作)。”

如何在太空中更好散热,研究人员选择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入手:研究一个液滴在太空蒸发,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刘秋生:“虽然它是液滴,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但是反映了很多的机理问题,所以我们就专门设计了这种实验模块,把它送到空间站。”

通过中国空间站独有的两相实验柜,科学家们改变液滴大小、底板加热温度、通风等条件,一年时间,研究人员进行了400多种不同情况下的实验,把这滴太空中的液滴研究得非常透彻。

刘秋生:“我们给出一些理论模型和公式,指导航天工程师们设计空间上专用的一些热设备,这个模型在国际上还是首次。”

空间站建成两年以来,各类科学实验和试验中,有多个全球首次发现。尤其是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上。例如,在颗粒动力学实验中,科学家把大小不同的颗粒装在盒子里,在空间站变重力柜中,探索在不同重力条件下振动,大大小小的颗粒会怎么运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厚美瑛:“在地面上,在实验室做,可以看到大颗粒永远向上走;可是我们发现在不同低重力水平下,振动强度小的时候,可以看到大颗粒是向下走,不是向上走,这个发现是第一次。”

从这些观察到的现象中,科学家分析发现,在较低的重力环境下,砂层颗粒在撞击时更容易分散,外来的颗粒和物体更容易深入地向下渗透。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为人类今后去往其他星球时的活动提供了更细致的理论参考。今天,在中国空间站,类似这样的研究将成为载人登月乃至后续深空载人任务的重要依托。

王强:“我们一方面利用微重力条件,揭示一些被地面重力所掩盖的物理规律,为人类向月球、火星活动提供一些理论支撑;第二方面主要是关键技术,瞄准着人类月球、火星探测开发活动这样一些所需,开展一些前沿技术研究。”

2024年10月,丰收的中国粮食中,有一片特殊的稻田,这里种植的水稻种是空间站返回的第三代种子。2022年,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为期120天的水稻实验,首次在轨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航天员将种子带回交还到科学家手中,又在大田里获得了丰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天上回来的那些种子,葡萄糖、果糖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地面的种子,基本上高5到6倍,还有蛋白质含量也比地面要多一些,天上那个种子如果煮成饭,吃起来应该很甜。”

除了营养成分的变化可能提升的口感,这些水稻的丰收更大的意义在于今后为太空生活的助力。

郑慧琼:“要保障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活和工作,首先要有粮食进行保证。太空收到的种子仍然有繁殖能力,证明我们在太空环境当中,通过水稻来生产粮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

空间站里对人类在地外长期生存的探索还有很多。神舟十八号乘组照料的斑马鱼-水藻组成的水生生态系统,既打破了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国际纪录,也为未来构建空间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元件;中国空间站里精心打造的太空菜园,既能让航天员吃到新鲜蔬菜,也能让地面科研人员研究植物在密闭空间中对环境的贡献。除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多个太空技术研究方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就在这个月,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的征集又开始了。截至2025年1月24日,都可以通过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进行申报。中国空间站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在今后10-15年的运营中开展上千项研究项目,同时,也将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和国际合作。这些精心挑选的高水平科学研究项目将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节选自《【焦点访谈】中国空间站:科学探索新平台》

来源:中央电视台

责任编辑:宋同舟


发布人:9583****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