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范小红:守住前线 这一战必须赢
2022-06-09 15:18  浏览:991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坐标: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病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范小红(左二)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上海工作组医疗救治专家邱海波(左三)讨论重症患者救治方案

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这一刻,上海2500万市民等待了两个月。

作为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素有上海“战疫堡垒”之称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始终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过去两年多,公卫中心一直处于救治的实战中,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和意识都非常强。尽管上海本轮疫情来势汹汹,但公卫中心的救治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深知,这是一场十分艰巨的防控战,我们必须打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范小红说。

01

争分夺秒 完成病区腾空改造

随着上海本轮疫情形势发展,转运到公卫中心的患者越来越多,原本只有1100张床位的公卫中心一度扩容收治了2300余名患者。

据范小红介绍,公卫中心金山院区在空间布局上分为A、B、C三个区域,此外还有外科大楼和门急诊楼。其中,A区有负压病床345张,C区有负压病床200张,B区有非负压病床395张,外科大楼有非负压病床160张。在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之前,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在A区。

“基于对奥密克戎超强传播力这一特征的判断,在对院区院感防控提级管理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遭遇突发本土疫情,公卫中心所有床位都要用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我们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病区的腾空转换。”范小红说。

于是,从2022年1月开始,范小红就带领核心职能部门开展了对C区、B区以及外科大楼的布局改造与优化完善。1月8日,C区应急储备楼启用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月25日,B区B1病房楼启动腾空改造工作,并用3天时间完成,满足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需要。“每一栋楼的改造,我都和设计人员一起画图纸,做方案,抓好每一个细节。比如,哪个地方要敲掉墙开一扇门,门往哪个方向开,都经过严格论证,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2月底,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由于患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公卫中心A区、C区、B区病房很快就收满了。床位吃紧给范小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3月1日晚上,她又接到一项新任务——完成对原定于今年上半年启用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改造建设,将其作为公卫中心的延伸临时执业点,于3月6日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们拿来老年医学中心6号楼、4号楼的布局图,发现改造并非易事。这两栋楼的基建、装修、病区配置还没有完成,它是按照传统的综合性医院布局设计的,并不符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要求。”范小红说,公卫中心立即召集人员,因地制宜,设计布局流程改造方案,对老年医学中心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需要的设备、耗材、物品、人员等进行规划,第二天凌晨就拿出了一揽子方案,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统筹部署和闵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开始进行改造。

尽管老年医学中心的改造建设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但是3月6日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预期目标依然难以实现。当时,范小红的想法是,“在公卫中心内部继续挖潜,为老年医学中心临时执业点争取更多时间”。3月5日,公卫中心外科大楼完成腾空改造,并启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很快,外科大楼床位也饱和了。范小红又安排相关部门紧急采购病床,还拿出预留给闭环内工作人员的200张行军床,在病房走廊里又收治了近700名患者。

3月11日,老年医学中心6号楼终于收治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然而,不到两天时间,又全部收满,形势十分紧急。

3月13日,范小红做出一个决定——24小时内完成公卫中心门急诊楼腾空改造,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对于这个决定,当时大家是有不同意见的。门急诊楼条件有限,改造起来有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连门急诊楼都被改成病房了,公卫中心的常规医疗业务怎么办,学科发展怎么办,很可能需要一两年的努力才能回到之前的状态。”范小红说,“公卫中心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疫情面前,一切都可以让步,我们一定要竭尽所能,做到应收尽收,这样才能无愧于心。”

范小红的这番话说服了大家,一场争分夺秒的改造开始了:连夜规划门急诊楼空间;紧急采购集装箱,作为穿脱区,设置在门急诊楼外,以满足感控要求;动员闭环外全部在岗人员,组装床位500张……

3月14日下午5时,门急诊楼开始接收患者。看着中心门口排着长队的救护车一辆一辆有序驶入,范小红这才松了一口气。

3月15日,老年医学中心4号楼也完成改造,正式启用并收治患者。

“危急时刻,公卫中心所有人都清楚身上的使命,我们与时间赛跑,就是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范小红说。

02

三项策略 托住重症救治这个底

3月下旬,随着后备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陆续投入使用,公卫中心主要收治“老、小、孕、重”四大人群,即高龄老人、儿童、孕妇、重症患者。

据范小红介绍,公卫中心严格落实分类、分层、分区收治策略。其中,A区病房主要收治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及新冠肺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C区病房主要收治高龄、高风险因素患者,外科大楼收治孕产妇、外科手术患者,门急诊楼收治儿童患者,B区病房收治需要接受血透治疗等的其他患者。

“这样的安排,不仅方便统一管理,更为集中专家团队和各类医疗资源提供了空间优势。”范小红说。

重症患者救治无疑是“最难啃的骨头”,起初,全市的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都被集中收治在公卫中心。当时,身为呼吸内科专家、曾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带队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范小红只有一个念头,“不论患者情况如何,我们一定要托住这个底”。

一方面,公卫中心提出“重症预警与干预、抗病毒治疗、加强基础疾病的专科化管理”三项策略,抽调各科室精锐力量,组建重症团队,充实一线救治力量;另一方面,来自上海各大医院的百余名医护人员,组成重症联合治疗团队,共同参与公卫中心重症患者救治。“最高峰的时候,一共有1091名医护人员闭环在隔离病房工作。”范小红说。

5月7日-28日,范小红进入隔离病房,与一线医务人员并肩“作战”,对病区内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逐一进行查房,并对相关疑难病例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她指出,面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一线医护人员要加强临床观察,密切关注各项重要指标,积极改善呼吸窘迫状况,救治措施始终要做到一人一策。

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范小红不断叮嘱大家:“救治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要精心救治、用心管理、贴心服务。”

截至5月31日24时,公卫中心累计收治患者7796例(本土病例7146例,输入性病例650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242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812名,百岁以上老人11名,最高年龄者107岁,治愈出院;儿童1258名,孕产妇1251名,新生儿142名。

范小红告诉记者,除了重症救治团队冲在前线,公卫中心的科研团队也发挥特色优势,全力以赴为临床救治提供支持。

例如,噬菌体工作组开展噬菌体环境消杀,控制ICU病房耐药菌的播散,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截至5月30日,已对12个病区、100多名患者的近200株耐药细菌进行噬菌体筛选。

面对日益繁重的核酸检测任务,中心紧急组织人员,成立核酸检测应急梯队,参与检验科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断提高核酸检测能力,高质量完成每天的核酸检测任务。

中心组建工作小组,开展病原体应急检测工作,建立病原体靶标清单,以PCR panel检测结合宏基因组测序的技术方案,优化临床标本送样和检测结果报告等相关流程,提高了病原学检出率,精准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在全力做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的同时,公卫中心还积极筹备开展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尸体解剖查验工作,建立由病理科、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基础科研等相应专业人员组成的遗体解剖查验专业技术团队,充分利用国内独有的负压生物安全病理解剖室,开展死亡病例的遗体解剖查验工作,目前已完成3例。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新冠肺炎相关临床研究工作,开通快速伦理评审通道,设立临床研究工作专班,由院领导牵头,隔离病房内设专人具体负责,各病房楼组长协同推进。开展数十项新冠肺炎相关药物、试剂及器械国际、国内多中心注册类临床试验。

“只有做好日常的科研能力储备与积累,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扛起科研抗疫的旗帜,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范小红说。

03

最先应战 最后“收兵”

当下,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将陆续清舱关闭、回归常态。范小红坦言:“公卫中心还面临着几项任务,必将是本轮疫情中最后‘收兵’的那一个。”

截至6月2日8时,公卫中心在院患者322例,其中重型34例,危重型16例,基础疾病重症39例,60岁以上老人160名(占在院患者的49.69%),80岁以上高龄老人85名,百岁以上老人3名,最高年龄者104岁。后续还有从方舱医院、定点医院转来重症患者的可能,公卫中心要及时对这部分患者的病情进行研判,做好接收和救治工作。

近期,公卫中心接收的输入性病例数量也出现了回升的情况。截至6月2日8时,在院输入性病例共有37例,这也给今后的疫情防控带来了不确定性。“要进一步完善对输入性病例的管理,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国家进行分区域收治,同时加强对变异毒株的监测工作。”范小红说。

再次梳理这几个月的经历,范小红的心中有感动,有坚定,亦有忧虑。

感动,来自于公卫中心的所有同仁。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实行的是“4+2+1”工作模式,即在闭环内病区工作4周,而后隔离医学观察2周,回家休息1周。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大家没有叫苦叫累,有的医护人员甚至连续3个多月坚守在隔离病区。他们日夜奋战,用心护佑患者生命安全。

坚定,来自于完善的院区管理机制。注重平急结合,在疫情突发时能迅速响应,有效开展临床救治;实行“四集中”策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不断升级院感防控策略,努力实现院内零感染;推动多学科协作诊疗,加强重症医学、呼吸治疗师、心血管内科、五官科、精神科等人员储备及学科建设。

忧虑,来自于对本轮疫情“大考”的反思。特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如何重塑、优化,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社会治理管理“五位一体”模式如何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如何更加全面完善,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大专科、大综合”的未来学科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医疗处方”与“社会处方”并重如何落地……这些问题的答案,仍有待在实践中去找寻。

“对于公卫中心来说,2020年1月,我们打响了上海疫情防控的第一枪,也必将用行动来坚守这块阵地。这是公卫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担当,也正在担当。”范小红说。



策划:王乐民 张灿灿

文:健康报记者 肖薇

编辑:杨真宇 肖薇 张漠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发布人:f308****    IP:120.244.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