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选好后,接下来就该选择茶器了,我们来看一下沏好一杯茶需要用到哪些最基本茶器?
用于煮水的壶,沏茶器盖碗或紫砂壶,一个匀杯,品饮茶汤的茶杯,观赏、承载茶叶的茶荷,量取干茶兼顾拨茶入器的茶则,收集茶渣、废水的滓方,清洁茶器外壁及吸附散落水渍的茶巾。“铜腥铁涩不宜泉”,煮水壶首选银壶,其次砂壶。
沏茶器我们选择盖碗与紫砂壶,盖碗要选择撇口角度合理、不烫手的高温瓷。高温瓷器胎体致密,釉水致密,既保证了饮者健康,也使得茶水中的色素侵入不到内壁,不易挂垢,洗刷起来简易方便。紫砂壶也要选择高温烧造的产品,万事建康第一。 沏茶器容量以够用、好用为准,明代隐于洞庭西山的张源论饮茶:“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从笔者实际使用经验来看,沏茶所用盖碗、紫砂壶的容量控制在100毫升-150毫升,小巧实用,是最适宜的,这个容量区间足可应对1-4个人品饮。
匀杯约出现在七十年代,此前人们沏茶是不用匀杯的,茶汤直接由茶壶注入茶杯或者用茶杯(碗)散泡。匀杯不但利于观察汤色,而且它的出现解决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可以保证每位饮茶者由匀杯分到的茶汤浓度是相同的,即品饮口感一致。
时至今日,我们饮茶时面对的是白、绿、黄、青、红、黑六大茶类,面对汤色各异的茶类,一定首选内壁为白色的茶杯,这样才能准确表达出每一种汤水的色泽。一只茶杯,它的器型高矮、胎体厚薄、口沿形状、图案纹饰、内壁颜色、烧结温度综合影响着我们品茶时的感觉。选择茶杯要以符合人体工学的握持及口唇与杯沿的接触均感舒适为佳。杯口形状众多,敞口、唇口、束口、直口、敛口、撇口、喇叭口,盘口…,怎么选择?对饮者来讲,杯体口沿首先要细致光滑,其后要以“杯唇相融”为选择依据,一如贴身衣物,越是穿在身上没感觉,才越是舒服。依照着这个感觉去选,定不会错。
一般说来,品茶小杯的杯口直径以60毫米左右为宜,杯子容积55毫升左右;大一点的主人杯,杯口直径最好不超过80毫米,杯子容积100毫升左右。“茶满欺人”,注茶汤量以不超杯子容积的3/5为宜。无论底足为圈足、卧足,或凹或凸,挑选时都要以杯子整体重心平稳为前提。杯型的阳刚或柔美,因人而异,萝卜青菜。
物理常识告诉我们,高温扬香,汤水温度高可以使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得以更好地挥发。同样的茶叶、同样的茶器,沏出来的茶汤香不香,只取决于沏茶的水温,温度越高,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挥发得越好。时下很多朋友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用高冲的方法沏茶,他们沏茶时把煮水壶高高举起,理由是高冲可以用水的力量把香气砸出来,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大家想,高冲延长了水流自壶嘴至沏茶器的路径,路径延长,损失的必然是水的温度,高冲能令茶更香吗?正确的方法是尽可能地降低注水点,缩短壶嘴与沏茶器之间的距离。
相对而言,胎体薄、身量修长的茶杯比胎体厚、身量矮小的茶杯容易聚香。胎体薄,杯子吸收茶汤热量就会少,从而有利于汤水保持高温,利于扬香;胎体厚,杯子吸收的茶汤热量就会多,从而降低了汤水的温度,不利于扬香。胎体薄,茶汤在杯内初段降温慢,是以起香;后段降温快,令茶汤易冷,便于及早入口。这个道理就是《潮州茶经》作者翁东辉所讲:“精美小杯...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
胎体厚实的杯子特点是茶汤在杯内初段吸热较多,汤水降温快,但后段降温慢,保温效果较好,便于悠品慢啜,适合冬季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口腔跟食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黏膜。正常情况下,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多在36.5℃—37.2℃之间,能耐受的高温在50℃—60℃。当口腔感觉到很烫时,温度大多已在65℃以上了。
经常吃烫食的朋友,口腔习惯了高温,在食物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实际损伤已经存在了。在接触到65℃以上的热食、热饮的时候,食管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经常烫伤食道黏膜,就会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加食道癌变的风险。所以我们应该饮用50℃左右温热的茶汤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