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设计好了薪级、薪档、套档原则、薪酬标准和岗位归集等内容时,企业新的薪酬体系的构建就接近完成了。至于薪酬的套算以及套算结果的统计对比分析,只是按照上述规则进行的计算,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处理难度。
而接下来,真正的难点,则是对于一些薪酬体系中特殊情况的例外处理。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对薪酬中的“特殊情况”并不会感到陌生,甚至这是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其常见的现象。
例如,某企业原来的薪酬管理并不遵循所谓的“管理规则”或者“制度体系”,而“同工不同酬”、“全员谈判式薪酬”等现象的广泛存在,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特殊例外”情况,管理的成本极高。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薪酬体系优化,难度可想而知。但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从原有的“失序”状态调整为“有序”状态的过程中,大量的“特殊例外”情况一定会突出地反馈到新的薪酬体系中,从而造成新的“混乱”。
再例如,某企业基于原有的制度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薪酬体系。不过其中潜在的最大风险和麻烦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打补丁”的过程,比如企业决策者单独批准的某一类岗位甚至个人的薪酬调整等等。经过多年的累积,类似的“特殊例外”情况不计其数,以至于“补丁”多到早已破坏了企业原有薪酬体系的统一性。如此,也必然会对薪酬体系的优化产生较大影响。
那么,对于如此繁多的“特殊例外”情况,在薪酬体系优化中,应当秉持什么样的原则,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呢?
简单来讲,我们首先需要将这些“特殊例外”情况进行分类甄别,进而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总体上,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第一类:必须坚定消除的“特殊例外”情况,执行统一的体系管理规则。
我们还是举例来说明。例如,企业原有的某一类岗位,基于岗位评估结论、行业企业对标以及企业内部评估发现,这一类岗位的相对价值确实偏高,那么在新的体系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岗位相对价值的下调,从而保持内部的公平性。再例如,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行业技术等的迭代,企业原有的发展模式或者业务重心发生变化,岗位存在的价值权重可能会偏离原有的位置,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以及可能出现一些新兴的岗位,那么也必须在新的薪酬体系中予以纠正。
第二类:可以允许延续的“特殊例外”情况,在统一的体系管理规则下执行新的“例外”规则。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基于一些岗位或者某些个人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在薪酬体系的优化中“例外考虑”。例如,某一类岗位所处薪级(岗位的相对价值)的薪酬水平,从企业整体出发,只能保持在某一水平线,但在这一岗位中,某一位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远远超越其他同岗位员工,综合薪酬统一标准的原则以及企业为了保留人才的需要,就需要采取“例外”的原则处理。例如,建立企业内部职称职级评选认定标准,或者设置企业内部“专家津贴”等方式,提高企业特殊人才的薪酬待遇。
当然,“特殊例外”的情况,远远不止上述谈到的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只能“分而治之”,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仅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还远远不够,对于员工心态的安抚才是重中之重。员工一对一面谈,是化解风险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