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精彩的记者生涯
2023-06-23 07:07  浏览:2947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精彩的记者生涯

1946年,山东小伙薛绥之从北京大学毕业就当了《世界日报》记者,在北平、台湾、青岛各地风生水起,好不精彩。当年,薛绥之在《采访生涯杂忆》(载《北方杂志》)里说:“我从小起,就喜欢写一点什么东西到校刊上去发表,到了中学居然有同学开玩笑称我作‘文人’了。‘文章’这种东西,古人称为‘致穷之具’,老早便想,自是否潦倒终生不得预言,但不会发财是毫无疑问的了。当时颇想到燕大去读新闻系。”从北京大学毕业,薛绥之的宿愿“就得到了兑现”,当了北平《世界日报》的记者。除了偶有报道失误一类“塌场”的事,他对自己精彩的“采访生涯”还是满意的。例如,他在战后采写“汉奸新闻”,到北平监狱采访金璧辉(川岛芳子)后写的《悲剧里的喜剧——金璧辉会面记》轰动一时;他到北京八道湾周家采访周作人的夫人羽太芳子,报道周作人受审前后的事情,包括胡适给周作人劝其南下的诗。1947年2月至12月,薛绥之在台湾也写了很精彩的报道,如《台湾人的悲哀》《旅台杂记》等。薛绥之后来以名教授闻名于学术界,其精彩的记者生涯渐被淡忘了。

俞元桂教授《悼念绥之同志》 称道薛绥之“以创造性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先着手编辑资料性的书籍,并以此为凭藉,进一步撰写论著。研究生毕业了,论文通过了,一本资料性书籍和一本论著也随之诞生”。薛绥之的研究生都长于“编辑资料性的书籍”,于今也都是70岁上下的退休学者。他们似可合作收罗薛绥之早年有关两岸社会、文化的通讯,合作研究薛绥之精彩的记者生涯,以此纪念先师。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发布人:74c2****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