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肝癌:早筛“这根弦”上的悲喜录 | 关注癌症早筛
2022-04-21 13:35  浏览:593  搜索引擎搜索“微商筹货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微商筹货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01

早晚的差别

沿着身体右侧的锁骨一路向下,第六根肋骨后面,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肝脏。每天,它都默默将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分解。在我国,肝脏“病了”的人不在少数,仅乙肝病毒感染者就有约1亿人。而约9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病史,70%~80%有肝硬化病史。肝炎、肝硬化、肝癌,就这样一步步发生。

肝脏早期的癌变是隐匿地发生的,隐匿到患者难以从自身感觉中觅得危险信号。但对于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蔡建强教授来说,只要绷紧早筛这根弦,揪出癌变并不困难。B超、腹部CT检查、血清甲胎蛋白……医生的武器丰富且各具优势。

只是,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对于70%~80%的患者来说,肝癌的进程就到了中晚期。手术等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或许已经渺茫,等待他们的是面色晦暗发黄、腹痛、反复发热、大量腹水……经历身体折磨和经济的重压后,大多数人没有能力与病魔长期对峙,最终难逃厄运。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发肝癌41万例,位列各癌种发病数第五位;肝癌死亡39万例,位居各癌种死亡数第二位。

02

身边的故事

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当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身边人时,就会令人触目惊心。蔡建强的故事,就从自己身边讲起——

和蔡建强一起打羽毛球的球友中有位姑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蔡建强就提醒她一定要高度重视,最好去检查一下。姑娘说,没有什么异常感觉啊,也就没在意。然而一年后,感觉全身无力的姑娘,被查出肝癌肿块。“当时她已经出现了腹水,她母亲来医院咣当就跪倒了,可是太晚了,已经没有办法救她了。”蔡建强就想,如果一年前她听话去做了检查……可惜,没有如果。

一位蔡建强的大学同班同学,是介入治疗科的教授。“他自己就是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癌的专家。很多年前,他在给一位患者做介入操作时不幸感染乙肝病毒。此后,他就每年定期检查肝功能。但因为太忙了,他从2012年起,3年都没有去做相关检查。”蔡建强还记得,“2015年8月,他打来电话,说前一天腹部疼得够呛,怀疑是胆囊炎犯了。我嘱咐他赶紧先做核磁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了——肝部肿瘤,而且腹腔已经有转移了。”蔡建强和同事想尽了办法,只能勉力帮老同学继续生存了17个月。

讲起因发现太晚而离开的他们,蔡建强忍不住摇头叹息:“但凡能早一点发现、早一点诊断、早一点治疗,故事的走向就可能截然不同。”

03

早筛的初心

“肝癌早筛,真的不能不当回事。”蔡建强表示,从2005年起,我国逐步将肝癌筛查纳入国家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高危人群提供检查。在该项目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作为国家癌症中心,组织医生团队应用肝脏超声显像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开展肝癌早期筛查,迄今筛查超过100万人。但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提高筛查参与率。“在筛查中发现,‘上班族’筛查率最低,让这些人筛查比较困难。特别需要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和科普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筛查的重要性。”蔡建强指出。

“从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公众接受程度、卫生经济学等角度综合考虑,甲胎蛋白检测配合超声检查是有优势的。”蔡建强分析,抽10毫升的血就能知道甲胎蛋白的数值,而超声是无创的。两者联合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诊断率大于60%,且开展起来简便、易掌握,适宜在基层推广。他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一边是有人掉以轻心,不把早筛当回事。另一边,慑于肝癌晚期的恐怖威力,也有人陷入早筛焦虑:B超检查直径1厘米以内的肝癌有漏诊的风险,肿瘤标志物也只能用于辅助诊断,核磁能发现直径0.5~1厘米的小结节,但有时无法判定结节性质……他们迫切希望把早发现的关口推得更早些、筛查更精确些。“目前这些检查开展的范围不大,希望能在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成本进一步降低。”蔡建强表示。

短评

“这根弦”要张弛有度有据


人的肌体生长或修复组织时,细胞会分裂,并产生基因突变。在这些不计其数的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关键性的突变,一些细胞由此生长失控、形成肿瘤。因此,从根本上说,癌症是“写”在基因里的疾病。

面对癌症,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看完肝癌早筛的悲喜故事,我们能获得一些重要启示:放松警惕,不当回事,在苟且偷安的心态中观望,代价往往是惨烈的。高危、适龄人群要绷紧早筛“这根弦”,不找借口不懈怠,坚持定期体检、不适随检。

过去10年,基因测序技术和设备发展速度极快。有相关企业负责人预测,癌症早筛是一个承载“4亿中国人的患癌焦虑、千亿元蓝海的新市场”。有媒体称:“这看起来像是一场疯狂的竞赛。”

对此,公众也应有更多冷思考:如何在资本市场的防癌焦虑营销中保有理性?如何在尚不成熟的早筛技术面前维持定力?是否要减少过度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具体到不同癌种,“癌症”这个词的恐怖程度并不一致。除了本系列提到的主要癌种,还有一些癌症是安分且温顺的,甚至在一定情况下不需要治疗。肿瘤更是个中性词,有些筛查只能提示有肿瘤的存在,却并不预示着健康危害的必然降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遵医嘱、有理有度,才能让公众在复杂的癌症面前做出恰当的决策。

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小说《癌症楼》里发问:“生命的最高价值究竟是什么?到底为它该付出多少代价?而多少不可以?”在整个系列报道完结之际,记者期待更多人对于癌症早筛能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王潇雨 通讯员 张晓丹

编辑: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发布人:2280****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