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一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席卷了整个国家,无数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涌向了加利福尼亚的金矿。然而,历史总是出人意料,那些真正在这场淘金热中发家致富的,不是淘金者,而是那些向淘金者“卖铲子”的人。这就是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为“铲子经济”的现象。
“铲子经济”透露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在任何一场经济热潮中,最大的利润往往不是由直接参与者获得,而是由提供必要服务或产品的供应商获得。这种模式在历史上反复出现,无论是加州的淘金热,还是现代的科技革命,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举例比如李维斯品牌的创始人,通过向淘金者出售耐磨的牛仔裤,成为了“牛仔裤之父”,近在眼前的比如我前段时间刚写过的,纳斯达克交易所股票比纳斯达克指数涨得还要好。
在A股的市场上,也存在着这样一批资金,他们卖不了牛仔裤,也开不了交易所,但是他们盯上了配债党。他们提前埋伏待发可转债的正股,在大家忙着买股票配债的时候,正是他们获利出局的时候。
也有会留下来参与可转债认购的,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会放弃认购,继续去埋伏下一个目标,这就是纯“卖铲子”行为,简单点说就是套“套利者”的利。
我这篇文章旨在用数据测量这种方式是不是可行,究竟效果如何。
在展示我的数据之前,先给你们看个这方面的一个指数。
这个是wind自己编制的一个叫做“可转债预案概念”的指数,它可以比较好的诠释这个铲子策略,所以我就叫它铲子股指数吧。
指数的基本信息我直接截个图来贴一下,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这个指数的成分股是每日更新的,如果哪家公司披露了可转债发行预案,就会被纳入进来,到可转债发行申购的前一天就剔除出去,不参与申购配债。但是如果有些公司预案披露后超过12个月还未真正实施发债的,也会被直接剔除,还有那些审核未通过、发行失败的、被ST的,都是会被剔除。
你比如说像下面红框内的这俩个,17号可转债发行申购,16号就被剔除出去了,所以这就是很明显的卖铲子行为指数,挺有意思的是吧。
最近该指数的成分股表现还是可圈可点,924行情以来,指数上涨31.69%,68个股票中涨幅最大的实现了翻倍行情,仅有9月30日入选的一只股票目前小亏1个点。
从历史上看,其表现也不错,可转债扩容是从2018年底开始的,我就只拉了最近5年的铲子指数表现情况,无论对比沪深300和中证2000,还是与可转债指数相比,铲子股指数的优势都很明显。就是最上面那根浅蓝色曲线,你们看:
把这5年内的数据拆开来看的话,它只有在2022年是亏的,但是亏损幅度-10.87%也是几个指数里最小的一个,沪深300是-21.63%,可转债指数当年是-13.78%。
只有在今年初后可转债市场进入冰点的半年,铲子指数也同样失去了竞争力,但是近期随着市场变暖,它又支棱起来了,近期的回报收益是以上几个指数里最高的。逐年数据我贴一下吧,要看的自己看看:
下面的是风险收益示意图,铲子股指数整体投资收益最高,波动率弱于中证2000。
不管可转债上市以后会不会暴雷,在它们发行的时候,是有很多财务要求的,对公司盈利、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等等都有一定条件,能通过审批,发行可转债的公司通常质地不会很糟。
所以研究铲子股不用太关注公司基本面,在发行期间的财报情况大多会“漂漂亮亮”。
那就只看一下整体的估值水平吧:
果然,当前的铲子股市盈率和市净率比起其它指数都处于历史较低百分位,同时股息率也在历史较高百分位上。
以上这个指数概况是不是大概印证了,卖铲子的人总比淘金者更容易致富。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投资市场。
这个指数除了前面说的一些简单剔除标准之外,剩下的就是照单全收,一篮子买入已经能胜出,那要具体细分的话,还有很多因素值得考虑。
今天坐下来开始写的有点晚,留着明天再继续分享细分筛选铲子股的内容,包括转债含权量的高低,沪深两市的区别,发行体量的大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会影响铲子股组合投资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