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漫长生命的各个阶段,鲜有不被别人嘲笑过了。
童年时的懵懂被人嘲笑;少年时的不知天高地厚被人嘲笑;考不上大学被人嘲笑;弄不清工作之后复杂的职场规则和人际关系手忙脚乱被人嘲笑;事业失败被人嘲笑;爱情失意被人嘲笑;退休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被人嘲笑······等等,这些嘲笑就幽灵一般,终其一生,时时搅扰着人的神经,干扰着正常的生活,苦不堪言。
有些人在嘲笑声中歇菜了,而有些人却在嘲笑声中崛起了,活得有滋有味。他们是谁呢?现实生活中肯定有这两类人,也许你身边的就有,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还很不少。但最深入人心,最广为人知,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位是孔乙己,另一位是刘姥姥。
经典就是经典啊,我常常就想,这孔乙己和刘姥姥为何一直网红经久不衰且经常被人引用呢?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呢?除了鲁迅和曹雪芹高超的文学技巧之外,最关键的还是他们来源于生活而且对待生活的态度。来源于生活,说明塑造这类人物可信,而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其生活的质量,甚至生存。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仅仅2500多字,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孔乙己。其实,上中学的时候,就接触这篇小说,那时文学水平有限,嚼不出什么味道。
而今,自己进行写文,再来读这篇小说,字字句句间蕴含着很大的信息量,为了彻底读懂里面的东西,竟然全文背了下来:连我自己都吃惊万分。想想我自己也如孔乙己一般可笑,这真是蠢到家了啊。
不过,每每在脑海里默默把这篇小说过一遍,无不为鲁迅高超的写作技巧所折服,连他自己都认为这篇小说是最为得意的。
全文以一个笑字为基点,贯穿始终: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受到嘲弄,在笑声中离去,在笑声中默默死亡,或者说是失踪。
因为,过了二十多年,“我”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一个底层人物的悲惨的一生。虽然那时是万恶的旧社会,大家都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如此受人嘲笑而至于穷困潦倒,不能不说与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传统教科书上对此作品分析,总是拿什么阶级以及人情冷漠还有受什么毒害等等来说事儿,我以为这纯粹是扯淡。
任何社会的任何阶段任何个人,都有嘲笑地发生。当自己处于困境而嘲笑四起时,怎么去应对,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孔乙己也读过书,应该说比较明于事理,当没有进学时,本应该放下身段,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但他就是倒驴不倒架,偏偏穿着标志着身份和地位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而愈过愈穷时,不思正路谋生,偏偏走旁门左道“窃书”,以至于常常挨揍,最后打断了腿,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在众人的取笑声中,丝毫不知怎样去应对来改变自己,任生活的重压一浪高过一浪,最后被淹没归于沉寂。
相比较而言,《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就是个人精。与孔乙己相比较,刘姥姥同样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马上入冬了,跟着女儿女婿生活,也是穷得揭不开了锅。
怎么办呢?只好忍耻含垢求助于贾府。去求人,就免不了遭人耻笑。她依然如孔乙己一样,在贾府上下轻蔑的势利笑声中出场的,但刘姥姥自有法子。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就被那豪华住宅所吓懵。猥猥琐琐“蹭”到门边打听情况,鼓起勇气找到周瑞家里帮助引见,进了荣府眼花缭乱,见了遍身绫罗珠光宝气的王熙凤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出够了洋相。
但就是这样,刘姥姥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获得赞助银子若干,足够一家几口一冬的费用的了。尝此甜头的刘姥姥就彻底放下了身架,再次进荣国府就从容不迫了。
怎么?大家不是都喜欢嘲笑我吗?那干脆与大家一块儿嘲笑,反正图个乐儿。于是,就有了刘姥姥那个著名搞笑的桥段: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
我想,刘姥姥面对嘲笑,反而以自身的搞笑去应对,既解除了自己尴尬,也把这本来令人心寒的嘲笑化为积极的力量,从而由生活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不得不令人钦佩得五体投地。
最妙的是反而让那些嘲笑她的人心里大为不爽。比如林黛玉说“她算哪一门子姥姥,直叫她母蝗虫得了。”薛宝钗拍掌附和“解得切”,妙玉也对刘姥姥不屑一顾。
但又如何?贾母欢喜,大管家王熙凤为讨贾母欢喜,也对刘姥姥欢喜,这就够了。更何况刘姥姥把个“嗟来之食”吃得津津有味,对贾府赏给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感恩戴德,不挑不拣,欢天喜地,这就更讨人喜欢了。
因此,但凡刘姥姥出场的镜头,都像孔乙己出场一样有嘲笑声,可此笑与彼笑有着迥然的不同。前者在嘲笑声中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后者在嘲笑声中愈过愈潦倒。
有红学家指斥刘姥姥行为不堪,有失尊严。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书生之论。试想,当面临生存危机时,有几人谈得上尊严呢?还像孔乙己那样倒驴不倒架地端着,不善于穷则思变,因势利导,那么,前面的路只有一条:死亡。过去如此,现在亦复如此。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上海有一女士,因为一件小事,遭到网络喷子们的耻笑,竟然承受不住跳楼自杀了。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要是多对孔乙己和刘姥姥进行比较,估计也不会有这一档子事儿了。
由此看来,多读经典,不仅仅是提高文学水平,对于自身的修炼,也是至关紧要的。再比如,在职场上,领导因对你工作不满而当众大发雷霆,很有可能引起周边同事幸灾乐祸地嘲笑。此时,你能如孔乙己一般“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与领导拍桌子打板凳争辩“窃书不能算偷”之类的歪理吗?显然是不能的。只能虚心认错,把众人的嘲笑化为自我解嘲,老老实实黑自己一把,或许能解脱困境,走出阴霾。
可别小看这自黑的力量,其实在自黑的同时也算是保护了自己,为未来赢得咸鱼翻身的时间和力量。
再看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被抄家,那些当年嘲笑她的人死的死,残的残,散的散,凄凄惨惨。而被嘲笑的刘姥姥反而坦荡从容,甚至出手拯救熙凤女儿巧姐于水深火热之中,贾府上下再也笑不起来,刘姥姥却居然笑到最后,世事无常,到底谁嘲笑谁?
孔乙己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凄然死去,而刘姥姥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活得有滋有味,最后成了救世主,确实令人目瞪口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奇奇怪怪的,它有可能无缘无故地嘲笑你,也可能落井下石嘲笑你。那么,绝不能束手待毙,无计可施。你嘲笑我,我也如刘姥姥那样装神弄鬼,装疯卖傻挑逗你,大家都来逗乐玩儿,谁怕谁呀?
尤其是在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的年代,吸取孔乙己的教训,发扬光大刘姥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嘲笑之中,生存还是毁灭,实在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但不管怎样,不要怕别人嘲笑,相反,对别人的嘲笑勇于嘲笑过去,方不失一个最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