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选题——爆款选题的三大底层逻辑
古人云,胜者先胜而后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能取得胜利的人,往往是准备充分,只有在对情况完全了解,认为自己能胜利的情况下才去作战,而失败者,往往是没有准备,战争已经开始,才想着谋划怎样取胜。
高手先文章,是先找一个阅读量可能很高的选题,然后想办法真的做到阅读量高。
而一般人往往只是随意地找一个选题,然后通过各种技巧试图把文章的阅读量做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主题,一篇爆款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怎么写是战术,而写什么是战略,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写好是正确的做事,而写什么好,是做正确的事。
如果从一开始,方向就是错的,跑得越快,只会是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覆盖人群:多少人可能会阅读
选题时,我们应优先选择覆盖面更大的素材作为写作主题。
话题潜在阅读人数一样要足够大,选题太小众,就需要慎重考虑选题,小选题出不了大爆款,这一点没有例外,更没有意外。
你的目标群体可以很垂直,但一定要对自己文章的覆盖人群有清晰的定位。
逃离北上广,其覆盖人群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努力工作,并承受巨大压力的打工人。
比如,《好的领导者,都会作壁上观》,《停下吧,勤奋正在拖你后腿》,这两个选题都以“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为引子,进行的延伸,延伸到公司管理,优秀的领导者需要的是成为一个好的掌舵者,为公司制定合适的战略,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延伸到个人工作,我们做事需要提纲挈领,提前做好规划,确定大目标,并一步步提出自己的方法论。
很明显,前者的覆盖人群是管理层,管理人员是少数群体,后者的覆盖人群是希望提高工作效率的人。
有多个写作主题可供选择,或者有多个延伸方向时,应该优先选择覆盖人群更大的角度,选择正确的方向,会让我们的写作事半功倍。
痛点程度:阅读时会有多大的共鸣
痛点的本质是恐惧。
痛点很多,但有的痛点大,有的痛点小,有的痛点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有的痛点几乎所有人通有,痛点大小,决定了读者的共鸣有多深。
话题要直击用户的最大痛点,就是要触及用户的某一种恐惧。
《不知道这几点,学到死都写不出10W+》,这篇文章的选题介绍的是爆款选题的底层逻辑,其读者的痛点是:即使学了很多知识和理论,可阅读量还是很低,由此产生的焦虑。
《不学会这几点,你只会越来越忙》,这个选题介绍的是高效工作方法论,痛点是:工作事项越来越多,完全没有个人生活,工作消耗了全部生命的恐惧,永远在加班的忧虑。
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哪个群体的哪个痛点,这是在选题是就需要明确的点。
对死亡的恐惧,对健康的向往,对财富,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对疾病的忧虑等等,这些都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情感,也是写作者可尝试表达的痛点。
找准痛点,直击痛点,表达出读者的情绪,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社交原力:多少人愿意主动传播
这个时代,无社交,不媒体,没有社交属性的内容,在传播上寸步难行。一篇文章,如果用户看了不愿意主动传播,它当然就没有机会成为爆款文章。
第三个底层逻辑就是,话题本身要具有极强的社交原力。
什么是社交原力,就是这个话题本身蕴涵天然的分享欲望。
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谈资,充当你的社交话题。
内容有趣,知识点有用,观点新奇,这些可以成为文章传播的价值点。
用户分享往往出于以下几种动机:
表达观点,我们对这个事件有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比如,对于碰瓷事件,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农夫与蛇的现实翻版,有的是一片好心喂了狗的愤怒,有的是好人无好报的无奈。又比如,淄博烧烤,读者记住的是淄博烧烤美食物美价廉,有的是去吃一顿地道的淄博烧烤。
利他心理,即对他人对自己有用的文章,会传递给他人,比如,养成这几个好习惯,轻轻松松掉秤XX斤。
站队心理,一个话题出现往往会出现站队,有支持甲方的,也有对乙方投票的。明星粉丝撕逼,就是站队心理的一种体现。
寻找谈资,一个有趣的故事,也会成为传播的动力。表达的欲望,源于人们内心的渴望。搞笑视频,便是如此。
塑造形象,即打造一个人设,成功塑造一种形象,便能获得具有相同观念读者的认同。
一个选题,如果能极大满足用户的某个动机,就拥有了爆款的潜质,如果能同时具备几个动机,就是一个社交原力很强的选题。
总结一下:
爆款选题的三个底层逻辑是,覆盖群体,痛点程度和社交原力。爆款选题,需要的是覆盖人群广,能引起读者强烈情感共鸣,具备社会原力并能激发读者传播欲望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