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之间,
若白驹之过隙,
倏忽而已。
十年前的烟袋斜街和
十年后的烟袋斜街有什么变化呢?
我想变化不仅是这条街,
还有我们本身。
一起故地重游,
来寻找旧时光吧。
烟袋斜街的重逢 丁静娟 绘
图源:《北京 闲笔识京华》插图
当南锣鼓巷的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烟袋斜街作为其周边的一条小街,在不远处静静地想着心事。
从烟袋斜街出发,朝北,沿着地安门外大街走101米,稍向右,转进鼓楼东大街走300多米,右转,进入后鼓楼苑胡同前行即是南锣鼓巷。用时也只有二十多分钟。
十年前,2011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我们四个女友相约在烟袋斜街聚集,然后走到南锣鼓巷,游览个把小时后,又走回烟袋斜街。
十年后,2021年三八妇女节这天,还是我们四个女友,相约在烟袋斜街重逢。每个人手机相册里,都留着十年前的合影。于是,按照当年留影的站位,在当年留影的每一个地方重新演绎了团聚的画面。
如今,谁都说不明白当年我们为什么选择在烟袋斜街约会了,细想,还是因为这里仅有200多米长的街道能够让我们彼此关照吧。宽只有五六米的街面,不是太直,呈东西斜形走向。东起地安门大街,西到小石碑胡同。
从写着“烟袋斜街”的牌坊走进去,向西,走到与大石碑胡同交道口,向西南折向,然后,再向西走到北折向,最终与小石碑胡同相遇,西侧连接着鸦儿胡同。
街面两侧,是风格各异的店铺门脸,多经营有老北京特色的手工艺品: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字画,丝巾,手编制品以及民族风十足的纪念品。街道周边,有很多饭店和旅店,还有其他外贸小店。
我们四个每人举着一串糖葫芦,看见折纸翻花的小物件更是走不动路。不看年纪,只看心情。我们暂时从繁忙的工作环境中突围出来,得半天空闲,实在难得。虽然看见稀罕物件和食物,年轻的女友们依然会想着买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但那份由衷的喜悦终究需要有同龄人分享。
排队吃午饭,排队买糖饼,排队站在后海街边上照相。最有趣的,是站在店铺门口抓拍。我们四人就有几张站在人家门脸房前的照片。从表情上看,如果十年前的模样呈现出的是好奇,那十年后流露出的神情就是欣赏。
钟情于在烟袋斜街走一走,其实也间或有喜欢这里朴素的老北京北城风格的意思。
《光绪顺天府志》记作“烟袋斜街”。清朝初期,称这条街为“斜街”。清朝末年,改回“烟袋斜街”,一直沿用至今。
有人介绍这条街时,总是很简洁地说,那是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的一条小巷,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
街道不长,街面不宽,却吸引着那么多的游客在此逗留。特别是逢节假日,人潮涌动,看的是人不是景。偏偏,人们就喜欢这样拥挤着,虽是一步挪一步走,但脸上流露出怡然自得、无比享受的神情。老街的历史气息,新时代游客的寻觅,融合在一起,情怀悠长,使人静享走在这条街上的分分秒秒。
过去,未来,都在这不怎么长的街上,一眼望不过来。神秘感,诱惑力,勾勒出每扇窗里、每道门里的时光和情感,定格一种说不明白的魅力。
走到街尽头,便是后海和前海之间的一座银锭桥。
烟袋斜街几经修复,依然留有明清传统风格。那些店铺,前面是门店、后院是住宅的建筑形式,和北京其他街道一样,让人嗅出洋溢着浓郁北京特色的气息。
十年前,我们来过。今天,再来。
恍惚穿越到了从前。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这条不足300米长的街道,总是携带着古老的商业味。那种地理文化上的印记不是单单一句“古老的文化街”所能诠释周全的。
当代诗人叶宝林先生游览烟袋斜街时,写下了一首七律《烟袋斜街》:
后海波寒柳雾凉,一根烟袋点残阳。
银桥可载西山重,老店犹飞爆肚香。
梦落鼻壶闻烂醉,魂游瓦巷转悠扬。
斜街更比烟竿短,几步明清岁月长。
2010年,烟袋斜街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华历史文化名街”称号。这意味着京味文化、民俗文化都将重新集聚到这条街上来。
在这里,听到两个词,叫“修旧如旧”“整旧如新”。严格说,后者之于烟袋斜街更合适。那些站在店铺前的游客,无不是在拍玻璃橱窗里陈列的摆设,其色彩、造型、格调、情怀……无不透露着时尚元素和民俗气息混搭的美。
春暖花开的季节,换上色彩明媚的衣装,再一次感受走在烟袋斜街上的清新明快,目击流行,速递休闲,玩的状态,也是一种境界。
心心念念,总觉得我们这次的重逢实现了一个梦。十年后的相聚,为下一个十年约定了再聚的时间。就做个闲人,在这街面上寻得一方宁静。
光影华年,新的照片有了新的表情。那些记不住的细节,奔跑在彼此的牵挂中。在烟袋斜街牌坊下分手时,四个人,说一说,停一停,舍不得马上离去。
好在,不用再等十年,我们约定,改为一年一聚。
本文选自《北京 闲笔识京华》
《北京 闲笔识京华》
华静 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文 | 华静
编辑 | 林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