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一篇“禅诗何以禅”的说法,有缘人得见。
从哪首诗开始呢?
不如,这首: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东坡先生的作品。他还发明过东坡肉,其中最妙处是纯淋酱油不加水,完全出乎普通厨师的意料。所以他写的诗,普通人也是吃不透的。
这首诗,主语是谁?
谁在观烟雨和潮水?
答案是,没有人。
之所以是禅诗,要吃透读诗的诀窍,就是“无观者”,没有与景互动的人。
庐山烟雨,千变万幻,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浙江潮,置天地于不顾,势不可挡,竟无一次知回头。
未到千般恨不消。这烟雨,这潮,得在人间展示到猴年马月才蓦然发现自己的徒劳无功?
到得还来别无事。这就是禅师说的,什么修行?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当下别无事,惟作当下事。
此时如何?
无他,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唯一和作者有关系的地方,是作者喜欢“烟雨和潮”的意象,就像我提到东坡就必提东坡肉,纯属习气。
掌握了诀窍,再看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胆子大一点,把作者去掉,谁不见人?空山啊。谁闻人语响?还是空山啊。有人语怎么还是空山呢?因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呢?夕阳都照入树林深处,却仍只有青苔寂寞相应。人语响?大概只是空山清寂太久而生出的错觉吧。
这里,禅诗的第二个特点冒出来了,不仅诗的主角是景,这景还拟人化存在。
当然,还有第三个特点,如果明显出现了活人的存在,注意,这活人一定是趋向拟物的存在,敷衍了事跟雕塑差不多,还不如景有生命力呢。
这个特点我举不出例子,因为我诗读的少,而且我随便猜的这个特点。
百度一下,唔,这首不错:
“独坐清谈久亦劳,
碧松燃火暖衾袍。
夜深童子唤不起,
猛虎一声山月高。”
不错。其它的不知道写的什么东西。
一句山月高,人间已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