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我换上跑鞋开始了一周一次的LSD跑步训练。
整个过程我的平均配速是5分22秒,比预想的慢了十秒。心理层面上一度认为是非常均衡的节奏跑,这也是自己追求的跑步体验。
我想二十公里前体力未收到影响前,配速应该在5分10秒以内,然而训练后发现是自己想当然了。
配速或许随着体力的下滑会有浮动,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的配速滑动的幅度似乎有点大——30秒的浮动区间。
因为是26公里跑,所以过程中没有能量棒的补给,十公里和20公里处补给了水,每次大概200毫升。我看了一下这两个一公里的配速情况,接近六分钟,也就是说每次补给需要额外花费三四十秒的时间。
或许是自己未能掌握边跑边喝水的诀窍,有时会呛着,从而选择了停下来喝水——耗费了多余的时间。
据说对于大多数有经验的马拉松跑者来说,边跑边喝对身体的影响相对更小。因为边跑边喝能维持跑步的节奏,使身体机能包括血液循环、呼吸节奏等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不会因突然停下而打乱节奏,造成身体的不适。
而停下喝水很可能会使肌肉在短暂休息后,重新起跑时出现痉挛,而且突然停止运动容易影响身体已经适应的节奏。庆幸的是,这次没有明显的不适。
因为许久没怎么练习LSD跑了,起跑前并不清楚具体跑多少公里,大概在25公里到30公里的区间范围。也正是在第26公里的时候初步感知到了腿部灌铅的沉重感——类似马拉松“撞墙”的前奏,才顺势选择结束这次训练。
回到家时,我又急不可耐的喝了两百毫升的水,给腿部做了拉伸。虽然走路还算稳实,但能感觉到体内糖原即将耗尽的事实。
对于这次长距离跑,总的来说是满意的。一方面能够以比较稳定的配速跑完既定的里程,且跑完后不觉得太累。另一方面,有了新的跑步经验的收获——关于如何高效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