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过社群书友推荐,看了一本书叫《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拜伦·凯蒂(Byron Katie),她被称为“心灵的导师”。
30 来岁的她曾患重度忧郁症,长达 10 年间病情每况愈下,甚至有两年几乎无法下床。
期间,她满心期待丈夫的关爱和孩子的感激,却未能如愿,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某天清晨,她开始质疑自己的想法,尝试转变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由衷地接受现实,并因此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喜悦,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基于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的亲身体验,她发展出一套简单却功效强大的方法——“转念作业”,也称为“功课”。
这个方法仅用四句话,就能帮助人们最快、最直接地破除固有执念,直指痛苦的根源。
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念头”,人们可以走出自己设下的“受害者故事情节”,让生命恢复到原本喜乐、自在的状态。
拜伦·凯蒂的这一方法,让由苦至乐的转变变得触手可及,她更周游欧美各地,公开传授这一转变痛苦为喜悦的过程。
我将这本书的核心4 个问题反思+6 个问题描述+反向思考整理如下,与你共勉!
01、4句问话
1. 那是真的吗?
2. 你敢肯定那是 100% 真的吗?
3.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4. 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第一句:那是真的吗?——不一定。
这个问题它迫使我们审视那些长久以来深信不疑的念头,或许你会发现,那些你认为“铁定的事实”,其实只是自己主观臆断。
你认为母亲不爱你,那是真的吗,跳出来看问题,会发现不一定,她是不是有更大苦衷。
第二句: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不能。
这句话进一步挑战我们的认知边界。它让我们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坚信可能只是基于一厢情愿的幻想。
你能百分百确定一件事吗,别说是你的想法,有些肉眼看到的都不一定就对。
第三句: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我会生气、难过、焦虑。
这个问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如何被自己的想法所左右的。
比如,当你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被认可时,你可能会变得消极怠工,甚至想要辞职。
第四句:如果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怎么样?——我会开心、轻松、自在。
这个问题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知。
它让我们想象,如果我们放下那些固执的想法,我们的生活会迎来怎样的改变。
比如,你一直认为自己的外貌不够出众,因此总是缺乏自信。
但当你尝试放下这个念头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在魅力逐渐绽放,你开始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所以有人说不自信就去装,装着装着就自信了。
这四句话,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内观自己。
导致我们过得不好的,通常不是我们本人,而是我们的很多错误想法和情绪。
保持内观,就像多开通了一条情绪通道,不至于一条路走到天黑。
02 、6 个问题
正如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说: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以的外在事务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
以下 6 个问题像一面镜子,可以直接照射到自己的内心。
1. 谁让你感到愤怒、挫折、迷惑?为什么?谁激怒了你?他有哪些地方是你不喜欢的?
我对[人名]感到很生气,因为他不肯听我说话、不肯定我,我说的每件事他都要反驳。
投射: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让我们情绪波动的人和事。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以及我们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2. 你要他如何改变,你期待他怎么表现?
我要他承认他错了,并向我道歉。
投射: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期望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我们希望别人改变,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3. 他应该(或不应该)做、想、成为或感觉什么呢?你想给他什么样的忠告?
他应该照顾好他自己,他不应该老爱跟我争辩。
投射:这个问题让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在给别人设定太多的规则和期望,而这些规则和期望可能并不是他们需要或者愿意接受的。
4. 你需要他怎么做,你才会快乐?
我需要他听我说话,并尊重我。
投射:这个问题揭示出,我们往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行为的基础上,期待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这实际上是我们内心需求的一种投射,反映出我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我们期待他人给予的关注与尊重,其实是希望确认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5. 此刻,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呢?请详细描述一下。
他不公正、傲慢自大、讲话很大声、不诚实、行事逾矩,而且不关心别人。
投射:这段描述往往是我们内心不满和负面情绪的反映,是我们将自己的不满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些评价可能并不完全客观,而是基于我们个人的情感色彩和期望。
我们之所以会如此看待他人,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对于公正、诚实、关心等价值观的强烈渴望,而当这些期望在他人身上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便会将这些不满情绪投射到他们身上。
6. 你再也不想跟这个人经历到什么事?
我再也不要感受到他对我的不肯定。我再也不要看到他抽烟,毁掉他的健康。
投射:这个问题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某些行为或态度感到无法接受,往往是因为这些行为或态度触及了我们内心的敏感点或恐惧。
例如,我们不想再感受到他人的不肯定,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我们不想再看到他抽烟、毁掉健康,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健康有着强烈的关注和担忧。
这些投射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价值观和担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
我们所期待的,都是我们所缺乏的,看到的别人就是自己。
其实,花时间精力改变别人,更应该改变自己。
03、反向思考练习
反向思考有三种形式:把批评转向你自己、转向别人、完全相反的思考。
例如:“保罗应该感激我。”
1 把它转向你自己:我应该感激我自己。
2 把它转向别人:我应该感激保罗。
3 把它转成相反:保罗不应该感激我。
阅读《一念之转》后,我针对母亲写下“小时候,她应该给我无微不至的爱”。
经过反思理念。这让我对“她应该给我无微不至的爱”这一想法有了新的认识。
1 首先,我把这句话转向自己:我应该给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因为这是我的责任,不是她的。)
比如,我总期待母亲能时刻关心我,却忘了自己也可以给自己温暖和关爱,而且自己现在有能力爱自己,却依然停留在小时候被害者的角色里。
2 转向别人:我应该给她无微不至的爱。(尤其是当她未能满足我的期待时。)
我意识到,或许母亲也有她的难处,而我给予的爱与理解,能让她更加欣慰,也会给我带来爱。
3 最后,完全相反的思考:她不应该给我无微不至的爱。(因为这并非她的义务。)
这样的转念让我明白,爱不应是强求的,而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反向思考,我学会了更加独立和宽容,让心灵更加豁达和自由。
以上内容你可以举一反三,如果有新的收获和疑惑的地方,可以文末加我更深层探讨。
写在最后:
这本书的方法和佛教的一些思想非常接近:
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那件事的想法。
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深信的那个想法跟真相起了争辩,而唯一可以终止自己痛苦的那个人是你自己。
这本书的关键在于你在抱怨别人的时候,让你反躬自问逼迫自己进入自己的内心,面对更真实的自己,寻找自己的答案。
尝试去理解别人,学会与世界妥协,认识到不管什么问题最终只能从你这里解决。
这本书,只是提供一个绝妙的方法,没有答案。
答案一直都在你心中,静静的等着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