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在脱贫攻坚期间,河南省高度重视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实践证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更需要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生机活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农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它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弘扬正气,凝聚共识,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其内化为村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培养更多有自信、有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新时代农民。比如,鲁山县磙子营乡新孔庄村,为使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度融合,创新开展“乡村振兴文化大讲堂”,让村里有文化、有组织能力的人来传播党的声音,全村形成了邻里和睦、妯娌相亲、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扎实推动“以文化人”,
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既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哺育和支撑,也是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路径和抓手。
一方面,文化通过“以文化人”,直接影响着人的价值判断、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息县的弯柳树村,曾是一没资源、二没产业的贫困村。但自从注重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带动作用,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乡风工作后,很快就实现了全村面貌的大变样,不仅吸引了很多公司前来投资,而且还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孝道文化学习基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丰收。
另一方面,也能加快推动文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让文化真正产生效益。比如,推动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等;推动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公园、乡村文化生态博物馆、艺术村等;推动文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纺织品、工艺品生产等;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
全面推进移风易俗,
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推进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河南省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也应该看到,农村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仍然很大。一些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还不够强,金钱至上、炫富攀比的不良心态还存在,有些地方大操大办红白事、不孝敬父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天价彩礼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头上的“新大山”。
这些陈规陋习一度成为乡村治理的难点,也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时代新风尚。比如,宁陵县以婚丧礼俗改革为抓手,破陈规、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婚丧礼俗改革工作以春风化雨式的全民教育递次推进,逐步把移风易俗树新风的新思想,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如今红白事从简办理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过去铺张攀比的陈规陋习不见踪影,文明之花遍地绽放。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选举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青年志愿者等担任理事会成员,制定红事、白事办理章程,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民避免了攀比,也减少了铺张浪费,达到了省心、省事、省钱的效果。2020年11月,刘庄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文明成了该村最美的名片。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农民在参与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中增强获得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繁荣、富裕、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农村。
(作者范海燕系河南省乡村振兴局督查巡查处二级调研员)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14期